1、
在重要的事情上努力做一个【天才】,
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安心地做一个【懒人】。
2、
别人说你好,不一定是你真的好。
可能只是你逆来顺受、好使用,你不珍惜自己时间、精力和钱。
别人说你不好,不一定是你真的不好。
只是因为你有原则,或者你能力强长得好,别人看你不顺眼。
你必须明白,有人说你好,常常是从他的利益角度考虑的,不是从你的角度考虑的。
换句话说,有时候别人说你好,本质上一文不值,不要过于追求这个东西。
3、
那些伴侣出轨的人,第一反应一般都是让我看看对方是什么东西!TMD还不如我!
人们在乎的并不是「你爱不爱我」,主要是「你竟然瞎了眼挑一个这样的?!」
就算对方是年轻时的李嘉欣和尊龙也没有用,因为人会认为,你挑他们不就是图他们是狐狸精?至少我是个正经人。。
人的愤怒来源于自恋被破坏了。。。
4、
阿德勒有一个核心观点是:
人们之所以有某种表现或情感,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创伤”,而是因为——他们想要那么做。
先是出现想这么做的冲动(也许有一个内在目的),再到记忆里去翻找事件,用以justify当下的行为或情感,从而形成一套“我的过往导致了我如今这样选择”的固定叙事。
这是很难被朴素的情感所接受的一个观点,因为它强调叙事选择的自由。
我们的现在不是由自身过去的经验所决定的,而是被我们赋予过去经验的意义决定。
于是焦点不再是过往的创伤对一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而是为什么你要“如此”决定这种创伤的意义?
在众多的叙事中,你为什么选择这一种,并为之受苦或欣喜?
读阿德勒,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自由现在交到你手上了,你敢不敢接住它?
5、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位置,所以有些事不必强求。
比如孩子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是总体上,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环境的影响,培养者的三观等,都挺重要的。
比如家里人都喜欢读书,亲属里面氛围也是读书,那孩子喜欢书的可能性就大。
再加上基因等原因,这样的孩子可能自己就去钻研,不用家长逼着学的。
有一个视频,讲上海一个学生,初三毕业的时候,考A-Level考了四个A*,这基本就是英国系统高考的满分了,MAT98分,然后大家该上高一的时候,他直接进牛津数学系了,然后再考STEP2,STEP3,两个考试,都是全球第一。
大家评论,说这孩子可能是全球唯一一个双第一的人了。
这种成绩,基本不是学校学出来的,都是自己学的,自己去钻研的,据说这孩子还曾经在网络上给人讲数学,属于网络上的大神级人物。
那么他家庭环境如何呢?
据说他表哥也是学霸,去牛津数学系读书了,这个孩子在被问为何去牛津什么学院时,他回答说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哥在那里。
我觉得这种家庭氛围,不是上学以后才有的,这样的家庭就是读书家庭,一家子学霸,所以从小就自己去学习了,初中毕业,已经把大学入学考满分了。
但是有的家庭,家长没有这方面的特长,自己本身就不喜欢读书,家里麻将不断,小酒不断,那孩子可能会觉得这样生活也不错,所以可能也不大会去喜欢读书。
这在小时候就会看出,有的孩子一看书,就头晕犯困,这样的孩子,虽然有例外,但是多数到后来突然喜欢学习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因此,家长也没必要自己昨晚喝多了,今天醒来就逼着孩子要成为学霸,这会让孩子挺难受的。
想说的是,人有各种活法,读了牛津剑桥,将来做科学家,挺好的。没心思读书的人,学点手艺,工作之余喝点小酒,也挺好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环境等很多因素相关,虽然有例外,酒鬼家里出了杰出的钢琴家。
但是多数,孩子喜欢什么,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看家长的喜好,就八九不离十了。
在学习氛围浓厚的家庭里,孩子对学习有兴趣,自己想学,那他就好好学吧。
在一点读书的环境都没有的家庭里,孩子一读书就难受得要死,那家长就别太逼着孩子学了,稍微加点压力是可以的,但是别加压太猛毁了孩子。
每次新学期开学,又是一批因为压力大导致的孩子的各种疾病来了,这样的孩子,家长还那么要强干嘛呢?让孩子轻松快乐一些吧。
可能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逼怎么能学得好?
其实,还真的要看孩子是不是那块料,如果不是,逼出问题了,后悔都来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