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了很多弯路才认清你自己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
适合你的处世方式也许不是苦苦学习怎么和凶猛的人缠斗不休,而是直接离开游戏,重开一盘。
然后,在好人堆里水到渠成地做一个干净简单的好人。
2、
主流价值观:
好好读书,勤奋工作,你会慢慢变有钱。
结果为导向的实践:
摸清规则、明白人性、了解社会需求、关心新科技,站在资本的角度看世界,你会更快变有钱。
领悟了后者,就能从赚钱的慢车道走向快车道。
但大部分的人还是会劝你走慢车道。
一类人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懂,
一类人是因为他们不想你和他们一样快。
3、
阅读是一种转换视角的技巧。
当别人的想法出现在你的脑海中时,你就是站在那个人的角度观察世界。
一旦站在另外一个人的角度,你就会想到这个人是第一人称的——“我”,是现在时态的,有和自己一样的思想意识活动,只是想法和你有所不同。
不难想象阅读他人文字的习惯能够让一个人养成代入别人观点的习惯,从而感受别人的欢愉和痛苦。
在某一个瞬间,我们突然觉得自己就是绞架上窒息得脸色发青的人。
或者是那个绝望地推开燃烧着的柴束的女子,或者自己正颤抖地经受着200下鞭打。
我们也许会问自己,是否应该在任何人的身上使用这样的酷刑。
4、
如果人的自恋是由TA自己的幻想构建的,无论那幻想的内容是什么,你去戳破它,都会让其产生抵抗和自恋性暴怒。
经常在网上看到帮助老人避免受骗的视频,那些被骗的人强烈抗拒的都不是骗子(骗子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维护和加固受害者的幻想),而是帮助他们的人。
随着慢慢成长,你自己的边界形成,你的选择自由度会越来越大,最后你会轻松处理和父母的关系,“戳破”的问题也会消失。
现在这个阶段,“戳破”与否,依然成为个问题,是因为还没完成与父母的分离,可能选择保持距离是这个阶段的首选方案。
5、
实际上,人们购买某些产品或服务时,并不仅仅是为了它们本身的功能或价值,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比如,你真正想买的并不是苹果头戴耳机,而是它带来的那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你想要的也不只是pocket3这款设备,而是它镜头下展现的那种生活方式。
同样,你执着于Switch这款游戏机,其实是向往那些在网上看到的人们快乐度假、朋友相聚的画面。
这种现象被称为'幻想税’,即消费者愿意支付额外的价格,只为获得某种理想化的体验或感受。
这种消费行为往往基于社交媒体上的展示和个人想象,而非实际的产品性能或功能。
除了电子产品和娱乐设备外,"幻想税"还体现在许多其他方面。
例如,在时尚界,一些高端品牌之所以能卖出高价,不仅因为其设计和质量,更在于其所传递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又如旅游行业,很多游客会选择特定的目的地,是因为那里代表了一种梦想中的生活方式。
心理学家认为,"幻想税’反映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心灵慰藉的需求。
人们希望通过购买某些商品或服务,暂时逃离现实的压力,进入一个理想的虚拟世界。
然而,这种短暂的幸福感往往是不可持续的,一旦回到现实生活,原有的焦虑和不满依然会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