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容易浮躁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图书馆?在《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中,作者说:“关于这个问题,教科书中答案类似,有三大传统功能:一是保留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二是宣传教育,三是满足和提升群众阅读需求,最大程度实现公益性和平等性……”作者坦言她还要探索教科书以外的答案:她希望大家看到其他人的生活,了解书籍怎么改变了他们,继而明白图书馆的意义是什么。
此书记录了陕西科技大学的文学老师杨素秋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的经历。作为文旅局的副局长,她负责规划中的图书馆,本书就重点记录了碑林区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
“我希望能建成一个漂亮的图书馆。外形优雅,巨大的玻璃窗,窗外要有树,还得是老树,绿叶轻摇,窗边座位最抢手。”当这些条件都无法实现时,图书馆还剩下什么?杨素秋认为,一个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也就是能提供给读者的书籍。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常有家长带孩子来逛街,应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凭借自己的知识底蕴,杨素秋借助各大排行榜和出版社的年选好书,编了更适合碑林区读者的书目,选出了一万本书。为了一份更好的书单,又邀请多位读者、师友为她出谋划策。她说:“他们能感染到我对书的理解,或者他们对于职业沉迷的状态很打动人。书单是一个冷的东西,写出爱书人的可爱,书籍如何改变了他的生活,这份书单就是有温度的。”
书中,还有关于西安美食、历史的描述。杨素秋表示,图书馆不是凭空而起的,它是从土壤中生长出来;土壤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土壤,更是人文的土壤。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碑林,它展出的是“字”。无数笔画线条用面积和体积填满数十个展室,即使游客不能理解文本奥义,也能强烈感受到汉字的形态之美。正是这样的文化背景,附近社区群众爱好书法,图书馆中设立了碑帖专区。
开馆后,杨素秋实地调查发现许多老百姓不清楚图书馆是做什么的,或者不知道公共图书馆是免费开放的。“这是我工作失误,总以自己的经验来想象他者。”他们印制海报,突出“免费借阅”四个大字,分发到社区张贴。图书馆的客流量有了明显提升,也收获读者的好评。“每个人都是从自我出发来想象这个世界的。当走进街道居民家里,你会发现,他们其实需要免费或实惠的公共文化服务。”
图书馆,是家门口的诗和远方,让我们在琐碎和庸碌的生活中,拥有一块自由自在的天地,遇见更好的自己。“我希望图书馆是这个世界上最平等的地方。图书馆这个地方永远是免费的,向大众无限开放的,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来获取知识的地方。”杨素秋用文人的坚守甚至抗争,守住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图书馆”。她为图书馆选出的书目,对图书馆采购、老师推荐书目、社区组织读书都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
汪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