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作品,给人的感受大抵是相似的: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的视觉效果,就连其中的声响也会即时环绕周身,与欣赏者相遇的一瞬间,立即能感受到声光色的迸发。它以强大的精神气,将作品内在的价值、意义,从“实物”经由艺术创作,延伸出了更多的欣赏链条,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价值。
阳崇波的《油茶 敲打出来的爽神汤》,通过妙趣横生的文字、图片来介绍广西油茶这一传统的非遗美食习俗和技艺,通过“敲打出来的爽神汤”“油茶的筵席”“茶暖人思乡”3个小辑共19篇文章,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油茶习俗,从油茶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食用、功用等方面深入浅出地描述,辅以妙趣横生的图片,使油茶这种传承了千年的美食跃然纸上,向大众展现广西油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读者纸上已闻油茶香,放书则知打油茶。
何为油茶,它从哪里来?这是一个让人了解和走进油茶的前提性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让人(读者或食客)知道油茶背后的文化和故事,才能有助于打开味蕾及对食物世界的探索。
这些问题,经过《油茶香远溢八桂》《不打不成茶》《打油茶的“武器”》《御赐的爽神汤》《油茶的江湖》的叙事组合,给出了我们想要的答案。它以细腻、精准的写法,让我们找到了油茶来源的真相与源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油茶,是居住在桂北一带的瑶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在与山地潮湿、瘴气重的自然环境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摸索形成的独特饮食。
油茶是将土茶叶、生姜、蒜米、葱头等原材料,放入铁锅反复捶打后熬煮制成的饮品,这个过程俗称“打油茶”。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的功效,有着“爽神汤”的美誉。
全书还在多处引用经典,《广雅》《茶经》《采茶词》相关记载皆入书,提到了《平乐县志》等志书史料和当地流传的民间谚语、近当代文学作品、《打油茶歌》选段,在增加全书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为读者了解油茶习俗传承过程和其中蕴涵的文化作了简练而通俗的阐述。叙述和引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体现了本书的文化性和知识性。
虽然《油茶 敲打出来的爽神汤》是一本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油茶习俗的普及读物,但作者并不是以浅白的文字来书写,而是采取了多样的文学叙述。
“一个打油茶的人,三种‘武器’灵活交替使用,或捶或打,或捞或滤,在时间的见证下成就一锅色香味俱全的油茶。而那个看似忙碌,实则有条不紊、充满节奏感的打油茶的身影有些时候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咖啡有伴侣,油茶也有伴侣。”“油茶在野,藏于深山乡村,隐于田间巷陌,保持着传统的原汁原味,很值得食客们去尝一尝。”“喝油茶时,喝下的就是对故乡的念想。他们带着茶锅、茶槌、茶滤四处谋生,带着乡愁寻找生活的希望……”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它们让一碗现实中的油茶,通过书写,舌尖上的广西风味跃然纸上,更是“沉淀着平民百姓的小幸福”。
对食物味道的评价,一千个食客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感受。“广西哪里的油茶最好吃?估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是的,油茶在广西做法大同小异,味道上的细微差别,只有深谙此道的老餮才能一一辨别。在流行喝油茶的地方,因地理环境、做法和食用方法不同,油茶的味道就不一样。在“油茶的筵席”一辑内,作者对广西各地的油茶进行深入浅出的呈现和讲述。《隔夜犹闻油茶香》《船上人家水上油茶》《油茶就是汤》写出了恭城、平乐、灌阳、钟山“武油茶”的特性,令人喝下了浓郁的茶汤;《坐排排喝油茶》《我拿云雾打油茶》《油茶一吃吃到底》等介绍了资源、龙胜、三江、融水“文油茶”的性格,让人品味到了清淡的味道。对各地油茶深入浅出的叙述,借此让无形的“非遗”立体起来。
作为一名广西少数民族作家,作者心中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写广西油茶,并不仅仅写油茶这一民俗文化,还写了八桂大地的壮阔河山,写了壮美广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浓郁的民俗文化,向读者展示了新时代多彩广西团结奋进、交融交流,美美与共。《我打油茶敬亲人》《油茶在野》《流浪的乡愁》等文章就展示了广西各族人民浓郁的民俗风情。
“瑶族有俗语:一碗不成(不行),两碗无意(情意),三碗四碗麻麻地(还可以),五碗六碗够情谊。”“在瑶族青年男女的相亲风俗里,油茶也起到了特殊的媒介作用。媒人带着小伙子到姑娘家相亲时,只能坐在堂屋闲聊,而姑娘家需要打油茶款待客人……倘若小伙子第一次去姑娘家时,喝到了姑娘端上的甜油茶,那就意味着他已然获得姑娘芳心……姑娘如果端给小伙子的是苦油茶或淡油茶,那就暗示自己不同意这门亲事。”“在侗乡,常把是否有油茶吃或者陪客人吃茶人数的多少,视为待客标准的高低。”薄薄的一本书,处处展示着广西风土人情的精华、灵气、神态。这或许也是作者的野心,让读者在了解这独特茶饮的同时,感受着生活在八桂大地上人们的淳朴民风。
最后,我想说,一旦读过《油茶 敲打出来的爽神汤》,如果你还没有喝过油茶,相信你会有冲动去了解它,去喝几碗油茶,甚至会置办上一套打油茶的工具,亲自上手去实践一番。
最终,你会爱上广西油茶。
巴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