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3月21日为“世界诗歌日”,这一天,无论民族、无论肤色、无论年龄,只要热爱诗歌,就是属于你的节日。
诗歌是什么?是生活的影子,是想象的翅膀,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在所有文学体例中,诗歌是离个体最近的心灵之声,诗歌是诗人用情感、经验、心血所缔造的一种语言生活,是生命最真挚的声音。
人们爱诗、读诗、写诗、议论诗、评价诗……诗歌融入我们的生活,与我们密不可分。
让我们看看这两首诗:
晨光中,行囊重,铁锹刻岁月;汗水下,土语默,梦想深埋土。夜幕中,光璀璨,窗口非我所;疑问里,步履难,寻觅生活真。
月光洒,星河谧,岁月寄思念;梦花开,现实变,神话心间映。归途漫,忆昔日,古巷俚语扬;岁月歌,时光逝,泪眼望归程。
乍一看,是否觉得言语优美、韵律十足,朦胧间带点美感,又有些诗意?但是说不上来哪里有些奇怪,好像少了一些灵魂?
其实,这是AI写出来的诗歌。
近年来,Chat GPT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发展愈发迅猛, AI写诗在诗歌圈也引起了一波热议。
诗人冯娜认为,在人文社科领域关于AI的讨论,主要聚焦点还是在AI是否可以获得与人类一样相同的生命感受力和情感表达。
很多人都会引用的德国诗人里尔克的一句话:“诗不是感情,而是经验。”但里尔克说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前提是“感情我们已经足够了”,也就是默认我们作为人类具有普遍的感情和共情基础,这也是持人文主义立场者认为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创作的出发点与核心。
一切技术体验、生命阅历和经验可以磨砺、充沛、加深我们的感情,感情则可以使经验富有生命的韵律、层次和质感。这也是文艺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它是带有生命意志、情感体验的表达,而不是完全基于技术手段的“拼凑” 和“组装”。
AI写诗无法取代人类创作,因为它无法获得与人类同样的生命感受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这虽然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作家创作的担忧,却也直指一个现代书写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作家、诗人写作素材来源于书本、网络等二手经验,很难真正走向旷野,走进人间烟火,就难以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
在现代社会,我们无可避免地进入赛博时代,人类建构出来的网络世界、技术生态等正在以各种面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社会关系也呈现出各种纷繁复杂的结构;写作者要面对这样复杂、多维,乃至动荡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人文生态。
如何与这个时代相处,并在作品中呈现并处理这些复杂的内容,拥有属于自己的“密室”和“旷野”?
《时差和异质时间——当代诗歌观察》一书作出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