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文字与湛江作者结文字缘,也与黄彩玲结缘。去年岁末收到她寄来近年出版的两本散文集和一部小说集,这些丰硕的创作成果足以说明她对文学的热爱和坚守。
这本文集是2022年8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红色的封面代表热情也代表温度,这本精致的集子也由此给人一种亲切感。这本散文集汇集了作者近年来的25篇作品,其行文清新流畅,有自然朴素的文风,很好地糅合了作者知性的情感,或写人忆物,或写村落见闻,或记录乡愁,笔法温婉平和如潺潺流水,把真挚的情感诉诸笔端。黄彩玲的散文从叙事到抒情转换,从其散文可以看到她对生活的态度与感悟,呈现给读者美的感受,这可以说读她的散文是一种享受。
《一碗烟火》充满对家园深情的怀忆。《落英芬芳》是作者对成长的自述的追溯。父亲是土生土长的电白人,随南疆建设大潮被招募来到广东农垦国营农场工作,成为首批垦殖工人,依靠勤劳和出色的表现获得上级认同,在农场邂逅爱情,遂在徐闻落户建立家庭,黄彩玲也因此成为父辈移民岛屿城市徐闻的第二代。作者以母氏的名字为题,表达了其对母亲绵绵的怀念。
黄彩玲的散文有恋物怀人的情结。她十多年来穿梭在徐闻与市区之间,经过南渡河,后来在市区长住,告别了路途的奔波。回望十四年走过的这段路程,她对南渡河产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终于在一个周末走近南渡河畔,亲近这片土地,与大自然对话,并由此引发了她的抒情与感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份感怀正凸显了黄彩玲对旧物的留恋,这也突现了她情感的真挚。在物质快速发展的时代,“过河拆桥”的冷漠与精致利己主义时有滋长,走过南渡河,这些情感和记忆是她所不愿丢弃的,黄彩玲的怀旧情愫体现出她托物寄情的情感。《晚秋》描绘南渡河两岸的水稻:“进入深秋,那便是一种你无法描述的铺天盖地的金黄,这金黄湮没你的眼睛。”一个心中装有河流,怀恋洋河两岸水稻等自然景物的人,她所见的风景,映衬出她的内心朴素美好的一面,将情感寄托在自然风物,在黄彩玲散文写作中并不少见,这丰富并开拓了她的美学视野。
黄彩玲写人情感真挚,体现出了她待人的谦恭。《菠萝蜜树下的歌谣》写芳流墩村庄洪姓人家栽种的菠萝树硕果累累,亦寓意洪氏家族人文辈出,由此展现了洪家传统的人文背后有一位传统、任劳持家的贤惠妇人,她坚持了千百年来儒家的传统家风,传承了“敬”“奉”“善”等克己爱人的优良传统。从林氏的言传身教到洪三泰的艺术成就,这并非是偶然的。不管在黄彩玲对芳流墩村庄的人文探源,还是在《你可以给我唱首歌》里记述她与画家陆老师的交往,她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其珍视情义的一面,所展现出对对艺术家的敬重,是她深藏一颗谦和的心。
《花样年华》是一篇充满抒情的散文。背景在一个母亲节,作者与闺蜜聚会,与会者是一群知性的知识分子,如小玲不拘小节;女主人小芳淡然、宽容、善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风轻云淡,一笑而过;小冰是一位上海女子,有江南女子的含情多姿;凤子是一位记者,在文化艺术界为人所知;大芳在内蒙古生活了三十年,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草原的疆域,半生归来盼得安稳;兰是一位摄影师,向往自由。在青春年华里,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活法,也有自己的故事。她们在这场聚会中,品尝美食,一起放歌,畅所欲言。在纷繁的世俗中,依旧藏着一颗年轻的心,他们之间互相信赖,大可不必顾及世俗中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那是一种恬淡率性、也是有着烟火气息的生活。一碗烟火,其实就是来自生活中点滴的温情,生活因为有笑声,有人情味而变得美好。《黑豆》作者讲述与“黑豆”认识在多年前的联欢活动,后来在市里同一系统再续前缘,他们聊天、谈美食、旅游,志趣相投,嘘寒问暖的友情读来亲切,这些身边的人和事,给生活增添了温情,这些暖心的交情是世味,充满着人间的温情。
乡土特性是写作者不可回避的文学课题。黄彩玲的散文具有独特的乡土视角,聚焦乡土叙事,把自然、乡土及其人生感悟交织融合在一起。《茶花客栈》“菠萝的海”是徐闻地理的一个标识,她从菠萝的海深处走进茶山树林,随即掀开了山茶种植的历史;《走近徐闻长寿村》对金土村的探访,突显出对金土村乡土生态文明的探究,列举了古树、水资源等对促进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从外在环境到内心世界的探讨,作者认为随心、淡然的处世心态和慢生活节奏从某种意义上平衡了现代人的心理焦虑,她的文章体现出她对当下养心的关注,这在《红橙熟了》亦可窥见一斑,作者对食物有所讲究,她并不热衷生冷水果,这种惠心对当下人类的身心健康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朱光潜在《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中说:“言为心声和文如其人,是文学史昭示的千古不易的大规律。”黄彩玲许多散文大多是从内心自然流露,保持着素与简的个人写作风格,其底色不失纯真,并且体现出她为人的真情,因此其充满温情的文字更像在与读者进行诚恳的交谈。黄彩玲的散文将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从内容和形式上有着较为完美的统一,这一文风延续了现代传统散文的特点,这体现出她有着较深的文学素养。在今日浮躁的世风之下,模仿与造作盛行其道,毫无疑问,文学作品既不能丢掉传统,也要保持有自己个人的东西,我认为她这本散文集很值得一读,她的散文所蕴含的一些其他深层的价值,我并不能善尽地一一去发现,且就留待读者们逐一去发掘。
作者:黄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