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在寻找它的神枪手》这个书名像是世宾写作的一个隐喻,他的理念前置就是目标,而他自己作为践行者,既是神枪手也是子弹。
世宾具有知识分子的启蒙情结。在他一系列的理论建构和各种文体的写作上是具有一致性的——提倡一种超越世俗与庸常,抵达理想状态的理念。它是一种无限地接近人的理想,即完整状态的追求,这种理念作为写作的坐标,也就是他的目标,用于防止他滑向自己所反对的那个反面。这目标也构成了他坚守自我的本质,是他作为枪手的一面,有举枪的目标和方向。同时,正如一粒子弹在它预定的弹道中射向目标,世宾矢志追求理想的人生修炼,也让自身成为一颗飞向他所说的“那个方向”的子弹。
另一方面,他的思想内核是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在各个时代是有所不同的,特别是处在各种社会元素不断裂变的当代,如何在流变的现实语境中追寻理想,书写理想。世宾在这本思想笔记中呈现了他探索的经验与思考。他从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哲思中,领会到自我选择、自我塑造是形成个人本质的认识。他在自白式的敞开中反省、追问人生中的所遇所思,建立自我认知。用个人的精神剖析,凸显主体意识确立的重要性,以此树立起一个自我期许的形象。以期让读者在阅读中“推人及己”达到教化的效果。
所以,这本笔记体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长。而它的启蒙作用,是作者敞开心胸让人进入其中,以自身的成长触发他人的感知,进而有所领悟。《目标在寻找它的神枪手》正是作者把自己对阔达人格的建构作为目标,筑巢引凤,吸引青年走向心灵栖息之境。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世宾的完整性写作体系的一种析义与扩充。对于写作者来说,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创作体系,是使写作得以不断突破的必由之路。相对于他的理论文章中,那种高蹈的大架构,世宾用这种词条式的谈话来表达他行进中的认知,是一种较合适的方式。
世宾在前言中也说到,朋友说他的语言很重。他回应:那是来自一个确定性的世界。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存在的问题。当启蒙成为目标,就难免产生虚妄,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他们凭借什么建立起联系?如果说这中间的桥梁是语言,那么,重的语言,密集的精神负担,他们愿意接受吗?
这里存在一个悖论,看懂这些沉重的人,已不需要这份启蒙,而需要启蒙的人还看不进去或不愿意看。比如世宾也说到,他女儿也是不愿意看的,现在的青年人有更多他们感兴趣的缤纷世界,这似乎就是思想启蒙的一个困境。
好在这部书中也有通向世俗生活中的诸多门扇和感悟,不同的读者可以推开、进入到不同的门。或许,作家把自己的成长呈现出来,把作品的多维性磨炼出来,使它更能感染人,启蒙的目标便有望寻找到它的神枪手,完成这种反向的校正。
林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