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巨大的银发经济市场
有一个无法回避、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就是我们怎样在老年化社会高质量地过好日子。
国家统计局2024年2月29日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报告称:2023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达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1.1%。其中65岁以上21676万人,占15.4%。按国际标准,我们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更严峻的是,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几年内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突破30%。
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世界也是奇观。4亿老人,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更超过英、德、法、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
乍一看,可能认为这是一场折磨人的悲剧,但,换了心态和思路来看,这不是让人悲观的绝路,而是一条充满生机的新赛道。
面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恐惧没用,逃避也没用,必须在危中寻机。一位知名企业家的两句话可以借用,一是“如果这就是命运,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二是“即使这就是命运,定数之外也有变数,不是不可改变的。”这两句话要合在一起用指导我们的生活,指导企业的经营和创新实践。
其实,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将产生更多的需求,老年经济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要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银发经济将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美国人约瑟夫·库格林写的《更好的老年——关于老年经济,你必须知道的新理念》,其中的一些观点颇为有趣。作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老年实验室的创建者和主任,著名的老年问题研究专家。过去20年,他一直在采用开创性的研究方法探究老年人的需求。他写的有些情况可能不适用于我国,但发达国家在科技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老龄化进程方面都领先,有些方面值得借鉴。
作者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提倡破解对老年的不正确认识。自从19世纪末产生了养老金制度,65岁(在我国男60岁,女50或55岁)便成为老年阶段的开始;社会保险给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生活保障,但同时在社会上形成了思维定势,使得领了养老金的人被定义为老年人,无用的人。这一老年观已经与现实完全不符。它限制了我们的思维,限制了创新,限制了老年人的发展,使他们无法在老年期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独立、保持与世界的联系、保持工作中的竞争力或者在文化上作出贡献。
他认为,每个人都以独特的起点步入老年期,并以不同的速度经历各种各样的老年生理体验。因此,并非只有一种度过老年期的正常方式。
他指出,现在美国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已经大量退休,这些人一定会改变这个市场,淘汰那些目光短浅的企业。他希望人们采用更加积极的眼光看待老年期和人口老龄化,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包括老年经济的潜力。
在书的第二部分他启发老年产品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特别是年轻人,要了解老年人需要什么,和老人有同理心、有共情,感知老年人的需求,从而利用科技魔法棒造福老龄化社会,进行供给侧革命,不生产千篇一律的过时产品。
本书的译者、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认为:在我国,未来相继步入老年期的“新一代”老年人口文化程度越来越高,文盲比重大大降低,且他们中不少人的经济实力强大,这些因素使得新一代老年人具有新的期望和需求,他们还会带着自身在成长和工作历程中形成的互联网等新科技使用习惯步入老年,改变人们认为老年群体具有“技术恐惧症”的刻板印象。
时代的问题是发展的动力:抓住从养老到“享老”的风口
老年化是时代的问题。时代提出的问题历来都是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本质是用商业机制和创新手段,为社会解决问题。汹涌的老龄化浪潮,是又一场创新的革命。
人口形势变了,风口也会跟着变。4亿老人的消费市场某种意义上是新的风口,聪明的市场主体,应该扑进这个新兴的沸腾的市场,用科技创新创造出利国家利社会利老人的价值。
当前,和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相一致,老年人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从过去的“有没有”发展到“好不好”,老人不仅希望延年益寿,还希望生活高质量。老人从养老到“享老”的愿景,既是人民的关切,也是社会的需要,国家的战略,心系人民,心系社会,心系国家,这是市场主体穿越经济周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
例如,为解决住在老旧楼房中高层老人上下楼难的问题,在加装电梯之外研发了似乎更经济实惠,且不占空间的“爬楼机”。但是,在电梯、“爬楼机”之外,还能研发出更好的替代产品。
又例如,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低空经济和无人机产业,这是另一个万亿新赛道,未来,不妨用在养老市场上,造福老人,让老人的需求跟上“飞行速度”……
读这本书时,我不知不觉把自己当作老人,想象自己有哪些需求,想象设计者可以为我设计哪些产品……
制度给力,自己添力
我国历来有尊老的传统,现阶段,我国也把对老人的关爱作为国家战略。4月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苏社介绍,2024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支持力度,支持养老设施的建设。
黄石也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途径、新模式、新办法,“十三五”先后出台了《中共黄石市委、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性文件,2023年3月,黄石市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黄石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的通知》,要求构建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养老产业。
政府的关怀,政策的导向,都在努力给老人托起稳稳的幸福。但是,制度给力还不够,还需要我们自己添力。
保持精神上的年轻态尤为重要。以感恩的心态回馈亲友的亲情;以平和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鸡零狗碎;同时,以热爱的心态给自己找乐子,例如唱歌、做健身操、练字、画画、读书读报,或者写家书、写日记、写家史。每个老人走过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本书,不妨随意写写,记录生活的印记、烟火人生的经验、对子女的教诲,不必强求出版,作品集简单装订二三本,供家人阅读并作为家史留给后代即可。
媒体报道,山东聊城的农村大娘丁春梅,在干农活之余,以烧火棍为笔在墙上作画,细腻传神、栩栩如生,在网上收获大量粉丝。央视推荐的书《平如海棠——我俩的故事》,是97岁的饶平如为纪念妻子美棠所写。妻子2008年病逝后,87岁的他开始学画,10年手绘数百幅画,配有小诗或短文,记述他们从初识到相守再到生死分别的60年时光。
他们都是普通人,但平凡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们追寻美好的精气神。我们每一个人,打起精神来,也能迸发热爱生活、向老而生的“治愈力量”。
“我命由天也由我”。有个小女孩每天起床都说:“今天又是个美好的一天。”我们也每天对自己说这句话,“今天又是个美好的一天。”加油,笑着过,开心过。
作者:李溪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