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曾通过书刊零零碎碎地看过一点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没有对其散文风格形成整体印象。最近逛书店,看到书架上赫然摆放着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季羡林散文精选》,便买了一本回来细读。读后发现,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语言朴素,如话家常,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情感。这种情感,就像他做人一样朴素、厚道。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直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远离尘嚣,深居简出,鲜少走亲访友,为的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上。
在《我的家》中,作者这样介绍他的家庭成员:“我曾经有过一个温馨的家。那个时候,老祖和德华都还活着,他们从济南迁来北京,我们住在一起。”“老祖是我的婶娘,全家都尊敬她,尊称之为老祖。”“德华是我的老伴”“她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朴素的话语流露出对婶娘的敬爱,对妻子的体恤和认同。
在这本集子中,作者以独立的篇章写了与陈寅恪、朱光潜、胡适、老舍、梁实秋、傅斯年、沈从文等人的交往。先生通过自己与这些人交往故事的叙写,表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真友谊。
季羡林先生的朴素和真挚,其次表现在他对人对事的宽容上。
他1911年出生,2009年去世,算得上望百高寿。在近一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季羡林先生经历了少小离家,寄人篱下,背井离乡,早年丧亲之痛,经历过被战争阻隔长达十几年漂泊在外,不能与家人见面,不能与外界接触的孤独,遭遇过特殊时期被无知流氓任性地迫害与摧残。丰富的经历,坎坷的人生、多舛的命运,让他对人性有了透彻的了解,对生命有了通达的态度。正因如此,尽管他对自己的不幸和遭遇有想法,但他最终没有怨,没有恨,选择了宽容对待。他很清楚人性是怎样的:其实,“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但人要想活下去,必须始终坚持做一个乐观主义者,要坚信“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曲曲折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不幸和遭遇,没有将他击垮,没有让他颓废,反而让他坦然接受,处之若常,这是怎样的厚道?
季羡林先生的朴素和真挚,还表现在他与万物生灵的情感上。
他曾经与猫狗有过亲密相处。在《老猫》中,他描述他与老猫虎子和小猫咪咪的亲密:“我同虎子和咪咪都有深厚的感情。每天晚上,它们俩都抢着到我床上去睡觉”;在《一条老狗》中,他叙写他与狗的亲昵:虽然与一只狗刚刚接触,但“见到了我并不咬我,有时还摇摇尾巴,表示亲昵。”由此可见,朴实善良的人,动物见了也会与之亲近。
季羡林先生孤独疲倦的时候喜欢找树作伴,借花寄兴。在《枸杞树》中他这样写:“就这样,我每天看书乏了,就总到这棵树底下徘徊”。在《海棠花》中他描述:在异国他乡,“看到盛开的海棠花”“相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季羡林散文精选》共收录67篇散文,内容虽有些庞杂,但都是着眼于“人”字来做的文章,写对人的印象,对人生的见解。从“我”的视角展开叙述、议论和描画,通过“我”对人的认知来谈人性,通过“我”的经历来写人生,通过“我”与人的交往来揭示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其中虽然杂以写景状物的文字,也都是着眼于“人”,要么寄寓人生,要么折射人性。
看季羡林先生这本散文集,内心充满亲切,感觉季羡林先生就在我面前叙谈,面容之和蔼,语态之谆谆,情意之切切,这是朴素之使然,真挚之使然。
作者:黄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