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原是伦敦一家古旧书店的店址,后来成了一位美国作家一本书的书名。
我手上这个版本的《查令十字街84号》目录前一页贴了一张藏书票,藏书票的上面是一幅黑白的工笔画——一个盛装打扮的女子坐在林中阅读,下面是一段出自书中的英文: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如果你恰巧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替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这是一本书信体小书,是纽约穷困女作家海莲·汉芙与伦敦古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德尔二十年间书信往来的集合。
故事始于报纸广告版上刊登的英国伦敦古书店“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一则书讯广告,汉芙被里面的“专营绝版书”而引吸引,并去函陈述个人简介和购书意向,不久她便收到书店的回信和她需购的书。由此,便开始了一段一个爱书人与一间古书店及其店员的书信往来情缘。
书信内容几乎没有越过谈书的底线,当然,若只是谈书,也太缺少人情味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因战争物资短缺,生活日用品需仰赖配给和黑市交易,汉芙从朋友处得知此况,拮据的她慷慨地给远在大洋彼岸熟悉的陌生人一次次寄去鸡蛋、火腿等食物,这些都可在书中双方的往来书信中读到,赠予者的热情与受赠者的感激之情,在一封封或长或短的信中流淌着,漂洋过海流到彼此的手上、心上。
“言归正传,布莱恩告诉我:你们每一户每个星期才配给到两盎司肉;而每个人每个月只分得一只鸡蛋!我一听简直吓坏了。……所以我会寄给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一份小小的圣诞礼物,希望数量足够让你们大家都能分得一些。”“谨在此向您报告,您的礼品包裹于今日平安抵达,并已均分给大家。……我想让您知道,您所寄来的物品,我们不是久未看到,就是只能偶尔在黑市匆匆一瞥。您能这样子顾虑我们,实在是太亲切也太慷慨了,我们都深怀感激。”
这是寄礼物的开端,后来的复活节圣诞节汉芙还相继几次给店员们寄过礼物,大洋彼岸的他们除了不好意思地感激地收下,就是以更好的服务回报这位好心且热心的“书虫”,有时也会以书作为礼物回赠予她。“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作为爱书的同类,对这样的回答表示深有同感。
这些本是私人信件,因弗兰克的去世又经其妻诺拉的同意而被结集成书。二十年间,弗兰克及他的同事们多次邀请汉芙到“她的”书店走走看看,汉芙也多次计划前往,但因种种原因而落空,等她终于有钱踏上英伦走进“她的”书店,故人已逝,书店也已歇业,因此她想以此书悼念这位二十年缘悭一面的朋友,铭记这间书店和这段书信情缘,我们因此有幸成为这段书信往来的阅读者和间接参与者。原本默默无闻的海莲·汉芙因此书的出版而成名,原本只是伦敦查令十字街这条老书街上一间普通的古旧书店,因这本书的出版而成为爱书人到伦敦必定“打卡”的地方,即便1970年后这间书店歇业了,改行了,它仍然被世界各地的爱书人铭记于心,且“凭吊者”络绎不绝。虽然书店不在了,但在原书店门口的外墙上镶着一块铜牌,上面镌刻着:“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旧址,因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于世。”
这本小书不仅先后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它还被改编成广播剧、舞台剧、电视剧,还被改编成电影,于1987年在大银幕上演,剧中人物海莲·汉芙、弗兰克·德尔、德尔的太太诺拉分别由英美演技派演员安妮.班克劳夫特、安东尼.霍普金斯、朱迪.丹奇担纲。电影我已看过两遍,那种近乎黑白片的画面,一下把人拉回到几十年前。
2012年伦敦奥运会,好友以记者的身份前往英伦采访报道。她也是个爱书之人,不知她当时是否也去查令十字街“凭吊”过,后来收到她从牛津寄来的明信片和一本全英版的书——莎士比亚的AS YOU LIKE IT。当时,我怎么就忘了叫她帮我去查令十字街看看,再到84号的门口与那铜牌合影一张寄予我?虽然莎士比亚很出名,但我更想读她在伦敦寄来的英文版的《查令十字街84号》。尽管身处网络电子时代,我依然喜欢阅读纸质书,依然喜欢有事没事去逛逛实体书店、旧书摊,多年前在市区马屋街巷口的一间旧书屋里淘到一本破破烂烂的《芥子园图谱》,那种获得的快感是网上折扣团购无法比拟的。
“在这个时代,我们坚持去书店淘书,坚持开书店,本身就是对书的致敬,是对生活中的不满给予解构。”在这个时代,开书店和爱逛书店的人都有一个特殊称谓——书店病人。海莲·汉芙无疑是这种“病人”,且是“病入膏肓”之人。尽管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已于1970年底结业了,但每年前去流连、“打卡”的人却不少;尽管海莲·汉芙也于1997年去世了,但《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者早已遍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