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我觉得,用这句话来概括罗伏龙先生散文创作的初衷和奉献,是恰如其分的。伏龙先生是河池当代文学作家群第二梯队的老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尤以散文著称,至今已结集正式公开出版的散文集有《山情水韵》《爱的回音》《春华秋实》《天高地阔》《罗伏龙散文选》五部,共收集其历年来在多种刊物杂志发表的散文三百多篇。如此累累硕果,真让人钦羡。
伏龙先生的散文可以用地方特色、民族风情、乡土气息给以概括,都以一清如水的气韵、清丽流畅的语言,将山情水韵提炼到一种较高的艺术境界。
伏龙先生是地地道道的草根作家,他是凤山山里一个农家的儿子,对河池本土特别是东、巴、凤的山水风物十分熟悉且有深厚的感情。文友们调侃他为“大山叔”。他说:“大山里有我的家园,家园的青山绿树中深埋我的祖根。”他在第一本散文集《山情水韵》的“跋”中写道:“山——我成长的摇篮”“山有情,水有韵”“我心愿,唱一支大山之歌”因此,他始终立足于本乡本土,将满腔热情倾注在生他养他的大山之中,其作品都以大山为背景而有一股浓郁的“山气”,如《凤城漫记》,处处带山,节节显山,城外是“环城诸山皆如凰似凤”,城内是“四处玉泉喷涌,清溪碧流,倒映青峰绿树”,作家描写了故乡小城的山情水韵。又如《猴山拾趣》,他将读者带入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绿色世界,看到的是绿色的原始森林、绿色的果树庄稼和清澈的山泉水以及绿竹掩映的农舍,而听到的是猴叫鸟鸣的山情和人猴逗戏的欢声笑语……这些很自然地展示了“猴山”的“天伦之乐图”,让人享受到回归大自然的纯净与天真,更得到“天地人和”的启迪。
类似这样诗情画意的乡村美景在《家乡水》《社坡神话》《砦牙这条河》《龙田风景》等篇中,作家都怀着深深的乡情,将家园故土的山水描绘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立体山水画展现出来,散发山情水韵的馨香,让人怡情励志,从而增添乡亲父老热爱家乡的炽情,以及建设家乡的豪情。同时,更吸引外界各方人士前来观光,真正体会到:凤山是闻名遐迩的世界地质公园,名不虚传,自然生态之美不同寻常。
山,激发伏龙先生散文创作的炽情。他的文笔不仅描述家乡山水迤逦的自然风光,还深入故土崇山峻岭的历史与现实,使之独具一方水土的特色。
众所周知,河池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尤其是东、巴、凤老区,有许许多多壮烈的革命故事,令人敬仰。这些故事在伏龙先生笔下的长篇散文《浏览东巴凤》中娓娓道来:“走进东、巴、凤就走进了山的神奇,一座山就是一尊革命历史的丰碑,一道岭就是一个壮烈的传奇,一条河就是一串感人的红色故事。”于是,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东、巴、凤的奇山妙水,讲述了一个个壮烈的革命故事,以及一个个为革命献身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类似这一内容,在《拔哥故里度中秋》《列宁岩下觅忠魂》《中亭神韵》等篇中都有详细的记叙,这无疑是革命老区一曲动人的赞歌,激起世人对东、巴、凤的了解和向往,更启迪人们继承革命传统,增强为国家、为民族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壮志,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伏龙先生笔下之山情,闪烁革命老区的红光,同时也漫溢着桂西北这方热土浓郁的民族风情,彰显着丰厚的乡土形态和强烈的乡土意识,使他的散文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乡土气息,散发山情水韵的温馨。
壮乡素称歌海,山歌是壮族人民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以歌代言传情,是壮家人的习性。因此,歌圩是传承壮族优秀文化最热闹的一种习俗。罗伏龙的乡土散文中,描写歌圩的就有《歌圩拾韵》《歌圩剪影》《歌,通往心灵的路》等等。请听:“盘阳河水绿悠悠,鱼儿成群结伴游。八方歌仙来聚会,请哥开怀放歌喉。”“结伴游咧结伴游,不妨献丑我开头。脱贫攻坚手挽手,致富道上展风流。”散文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歌圩的热闹场面,壮家少男少女以歌传情的情景,突显壮民族文化的特色。
饮酒,往往是人际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风俗在壮瑶民间趣闻迭出,常常在酒席上以歌代言交流,若有答不上者就被罚酒。《笑酒逸风》中瑶家定亲席上的“笑酒歌”,《乐在平乐》山民赶圩聚饮的猜码声,《家乡酒情》给贵客敬酒的山歌声,都荡漾着民族团结的音符、热情好客的心声、文明高雅的精神,彰显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令人陶醉不已。
伏龙先生的散文,写山中的事,更写山中的人。他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物,有悲欢离合的同窗学友——《忆茂松》,有秉烛夜耕献身教育——《我的同事》,有师生的情谊——《节日漫忆师生情》。他讲述淳朴热情的父老乡亲日常生活的故事,有《瓜地遗事》《母亲的粽子》《岳母的故事》等感人的亲情。他写人、叙事,或状物、或抒情,倾吐自己肺腑之心声,有炽热的乡情、真挚的亲情、浓浓的友情,有隽永的意境,有优美的文采。他描写人物,寥寥数语,勾勒会意,白描传神;他叙说故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其中的人物举止,无不以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个性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尤为令人感动的是《秋雨》《嘤嘤纺车声》和《大姐》。《秋雨》中的妈妈,起早摸黑操劳家务,冒着秋风秋雨用背篓背“我”上学,然后佝偻着身躯沿着崎岖小路,攀崖穿林,到山上劳作……这些细节,突出了母亲的舐犊之情、慈爱之心和勤劳之志。一个勤劳勇敢平凡伟大的壮族母亲形神毕现。《嘤嘤纺车声》中,我们看到白天在地里辛勤劳作的母亲,夜晚又摇起纺车织布,为了全家人的衣食和学费,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勤劳朴实的乡村妇女形象更令人敬仰。《大姐》中的大姐心灵手巧,废寝忘食,为上学的弟妹穿针纳鞋。这一针一线缝织着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浓浓的亲情令人感激涕零。
伏龙先生的散文对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如此难忘,而描写乡亲父老的形象亦有令人崇敬的叙述。作家善于选取身边细微的人和事,在平实的生活细节描写中将温馨的感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冬夜》中的五伯、《乡村平民志》中的酒圣卢松汉和牛爷“黄犇”,都是以身边人和家常事为题材的叙述散文,展示山里人憨厚朴实热情好客的性格。山里人的音容笑貌和举手投足,无不打上特有的气质而跃然纸上,显示不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从中读出这些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格美。
伏龙先生住山爱山写山,却不坐井观天,而是放眼世界。他以大山为起点,从大山出发,趟过《砦牙这条河》,步履匆匆地《走进湘西》,接着《西出阳关》去《品读敦煌》,饱览神州的锦绣河山。然后飞跃太空,涉足天涯海角。于是他的笔下呈现《千佛之国》《人妖歌舞》《渭南河风情》东南亚风情的镜头,有了“西行漫记”和“旅美杂记”两组散文。在作家笔下,一幅幅活生生的西欧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然而,面对惹人眼目的绮丽风光,作家却不像一些人那样盲目崇拜西方文明,而是有自己的哲思。对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有他理性的思辨,如《艺术古都》《警察与小偷》《斜塔下的沉思》《卢浮宫沉思》等名胜风景,作家却自有他不同流俗的观感:迷人的罗马古城也有“迷人”的小偷;富丽堂皇的卢浮宫也夹杂着“掠夺”二字的阴影。同时作家更感叹在罗马古城却“看不到一座新式的建筑,触目皆是古老的房子,一切显得灰暗和陈旧,这样的民族自然也只能成为古老的化石;闻名于世的威尼斯,江山依旧,古貌独存”,与“老颜新貌”的中国苏州相比,显得几分逊色……
在“旅美杂记”中,作家写的《品味纽约》《自由女神不掉泪》直接道出西方文明之龌龊。《香车美眷恋宠物》披露了富人将狗待如宾朋,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人却没有如此殊遇。历来被那些人奉为美利坚的象征且引以为荣的自由女神,对隔河可见的“移民岛”(亦称“眼泪岛”)上那些劳苦不堪的移民苦工却不掉泪,足见西方人权之畸形。显然,作家是客观地反映所见所闻,以理性的思辨加以对待,写作态度是极为认真的,对读者是十分负责的。所以,在《品味纽约》中,作家引用了一句话:“纽约啊,令人如痴如醉的地方,你充满着贪婪、争斗、无耻的欲望。”
由此可见,作者的视觉和感观是十分明哲的,这也是他“欧美游记”的特色。他在一首《欧美之行感赋》的后两句写道:“纵有巴黎白兰地,何如桂岭故园茶?”于此可知,即使远走天涯,涉足异国他乡,他并不被西方的花花世界所迷惑,仍牵连着乡园故土,这样的家国情怀,多么难能可贵!
构成散文诗意的要素之一是优美动人的语言。伏龙先生的散文都以一清如水的气韵、清丽流畅的语言,将山情水韵提炼到一种较高的艺术境界。那些富于绘画美和音乐美的清词丽句,那些气势恢宏的排比对偶句……无不显示了他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应该说这就是他创作散文成功的奥秘!如读《山居》等诸多篇章,我都好像是在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婉丽、深沉、洗练的文风非常相似,让人爱不释卷。
文品即人品。知名学者韦启良教授曾在《山情水韵拉杂谈》中说:“真真是文如其人。罗伏龙的做人与作文,就是这样的真诚、淡雅,兼有山的端庄和水的清秀。这样的人,可以信其不移;这样的文,可以怡情益智。”启良先生之言概括了伏龙先生的才情和品格。读伏龙先生的散文,真是受益匪浅,感受到这位“大山叔”淡泊宁静的秉性和刚正不阿的襟怀。他一直住山,爱山,写山,山情水韵孕育了他笔下的华章。他既是一位乡土作家,也是教坛一位教绩显著的学者,因此,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他“八桂名师”的称号,这样的人,确实“可以信其不移”。
覃祥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