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多是稻作地区,因光照长,水稻种植有早中晚三季,而通常人们所说的再生稻,则是晚稻收割后,农人充分利用秋冬交替时节,将稻茬留几十公分高,然后补水补肥,水稻就会再拔苗抽穗,在寒冬来临前,再收一道谷,也就是晚稻的二茬。二茬稻谷产量低,颗粒小,但产出的大米香软可口,往往直击味蕾,浸入灵魂深处,成为一代人最美好的记忆。
作家翔虹以主人公郭达爱梦中吃着再生稻米饭为切入口,徐徐拉开污染治理的战斗画卷。短篇小说《再生稻》讲述一个叫“地苏”的村庄,因史上盛产铅锌锡锑等矿藏,被誉为中国锡都。丰富的矿藏,引来了急于发家致富的郭达爱和王明磊以及“地苏三雄”过度开采,发生矿难、污染土地、重金属污染水源,造成群众饮水困难。主人公郭达爱通过开矿富甲一方,但家庭灾难也随之而来。妻子看不起他,冷漠得连正眼都不看他一下,采矿污染河水导致小儿子得了没法根治的慢性病,索性自暴自弃,逃学、打架、抽烟喝酒直至屡进戒毒所等。王明磊遭受的恶果来得更快,尾矿库垮坝,冲毁田地污染河流,停业整顿、巨额罚款、掏钱治疗上千人,弄得他很快破产,还被判了两年缓刑。“地苏三雄”之一的卢治滔命运更为悲惨,他带着刚回国的独生子地下巡矿,因安全生产没做好,儿子被矿难带走,妻子受不了打击,离婚跑了,而他本人虽然侥幸存活了下来,却因家庭重大变故,整日借酒浇愁,一蹶不振,浑浑噩噩中又被人骗完剩下的家产,靠关系才提前住进了养老院。
面对现实灾难,来得更猛烈的是内心的煎熬。作者写王明磊:“我王明磊有罪。你,还有卢治滔,我们通通大罪孽。”王明磊捶自己的胸口,扇自己的嘴巴,那种异常强烈的自责犹如冷水泼进滚烫的油锅,瞬间炸裂。而郭达爱则是长年心债沉重,家人觉得他靠开矿赚来的昧心钱脏,他也试图辩解,却显得苍白无力,由此他愧对家乡土地,愧对矿难中逝去的人,连美好的再生稻梦想都掺和着矿渣。儿子骂他“你以为抓进牢房才违法?你以为违法才是最大的社会祸害?”深深刺激了他,他愧对自己的妻儿。他觉得自己的钱确实不干净,灵魂也污了。
然而,主人公郭达爱不是别人,他是一名退伍老兵,当过教师,干过大事,他的身体散发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儿,认定的事就要干到底,直至干成。在一连串的灾难面前,他反省自身,叩问良心,生发愧责,于是决定再干一件大事,就是治理家乡地苏被污染的土地,让梦中那碗喷香的再生稻米饭不再掺杂矿渣。为了治理矿区污染,种植再生稻,他不顾女儿反对,卖掉农产品批发市场,找环保专家、规划专家,找政府,亲自把关土地治理,上门协调矛盾纠纷,努力团结村民,能想到、能做到的他都亲自做,虽然身体一天天瘦弱也不减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获得了政府、朋友和家人的支持,昔日环境严重污染的矿区,变成了土地无污染、农文旅蓬勃发展的特色农旅示范区,吃上了检测合格无污染的再生稻。
从表现形式上看,《再生稻》表现出三大特征。一是小说富有真实性。我们讲,小说多是虚构的,但虚构的只是故事,许多小说家甚至小说大家在小说构思、技巧运用、作品升华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但如果面对现实题材,把握时代脉搏,忽略了小说题材、素材、情节、细节以及时代和社会背景的真实性,就会导致小说失真,就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只有题材、素材、情节无限逼近真实、还原现实,才能让小说走进读者心中,受到青睐。显然,《再生稻》的创作注意到了这一点,再生稻,矿区污染和矿难,环境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特色生态示范区建设,人情世故、因果报应这一切素材都是真实的,共同支撑着故事的真实性,仿佛故事就发生在读者的生活中。今年以来,《再生稻》在《小说选刊》刊发的作品中,阅读量排名第三,在《长江文艺》及《长江文艺·好小说》的小说阅读量中排在首位,从侧面佐证了这一点。一些著名作家和名刊主编认为《再生稻》之所以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主要是因为这部小说的真实性。二是《再生稻》的小说故事看似简单,却隐藏着庞杂的内容,成为该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通常讲小口袋装不了大东西,小水瓶装不下大海,如果能装得下,除非有魔力,这应是小说创作中的苦恼事。《再生稻》恰恰打破了这一点,整个小说线索明朗,情节简单,但却融汇了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内心活动、人情世故、人际关系、宦海浮沉等庞杂的素材、矛盾、关系,使得《再生稻》这部短篇小说成了翔虹目前创作最易读、最顺畅、最丰富的小说。庞杂的内容与简单的故事能够水乳交融,恰好佐证这样一个结论:没有对故事的把控能力,没有相应的人生经历、社会阅历和精准把握人物命运的能力,是难以做到的。三是正能量题材也可以成为好小说。许多小说家很少从积极正面题材入手创作小说,而是从人性弱点、社会污点、生活苦难中找寻小说的灵光和力量,认为小说只有揭露阴暗,批判社会,彰显人性悲悯和永恒之爱,才能算得上是好小说,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限制了小说的发展。《再生稻》则撇开这一思维定式,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背景入手,塑造了一个个融入时代、响应号召、使命感强、敢负责任的正面人物形象。《小说选刊》责任编辑胡丹认为:“翔虹的写作是为人民的写作,他笔下的主人公郭达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个体,他将生态破坏的切肤之痛与对地苏地区的热爱化为行动,多重合力完成了生态治理的伟大壮举。鲜活的现场感使得小说具有历史和时代纵横,介入现实的责任感与炽热的使命感展现出深沉的人文情怀,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人物形象则寄托了作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主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没有时代印记的小说,是留不下来的。一篇好的作品通常要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时代脉搏。如果是人物,还必须有时代和社会背景影响下的人物性格、命运发展和精神动力,方才称得上优秀的小说。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通过描写南北战争时期种植园经济,探讨了种族歧视、社会等级和爱情之间的矛盾。《飘》是一个时代托起的作品。《再生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中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为双重背景,以经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由此带来的理性回归是作品的时代脉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主人公郭达爱反思过去,端正认识,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步伐,获得了时代的接纳,治好了人物之病、故乡之病、时代之病。郭达爱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他有三个精神动力源:梦想和希望、性格与意志、政策和机遇,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动力,郭达爱突破了重重障碍,干成了国家希望、乡亲期盼、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的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大事。可以说,《再生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时代托起的作品。
当然,我们看一个小说,不仅要看其形式、内容和背景这些有血有肉有骨的“身躯”,更要看有没有高贵的灵魂。只有有灵魂、有情怀、有精神支撑的小说才是真正的好小说。破题上,《再生稻》是饱含浴火重生之寓意的,无论是人物还是环境抑或经济发展,都轰轰烈烈地重生,这是小说的魂。小说体现主人公郭达爱实现了心灵、家庭和梦想的自我救赎,获得了重生;环境污染的矿区地苏转变为山清水秀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农村,随之而来的是蕴含着无限的就业机会和商机。小说的魄落在郭达爱的小儿子身上,他向一位藏族女孩表白的情节耐人寻味。西藏既是生态环境圣地,也是灵魂圣地,这一结合是否隐藏着灵魂的另一个高度。此外,《再生稻》中的人物都有缺陷,但每一个人都在自我救赎,都是一朵从淤泥中长出的美妙的莲花,充满着积极向上的人性力量。小说的结尾,郭达爱主动自首,具有特殊的含义:人需要一个牢笼,关住那放荡不羁的欲望。
总体上看,《再生稻》这一短篇小说通过一棵小小的再生稻,拉出绿色的希望、芳华绽放的人生和人性的绝地重生,并能精准、融洽、毫无痕迹地处理了多重复杂的矛盾关系,可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再生稻》的“小口袋装大东西”的成功实践,也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羊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