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作为诗歌的重要分支,日渐成为一种书写趋势和文化现象,但能引发读者趋之若鹜的篇什却不多。近来阅读张新平散文诗集《梦在天涯》,却有不少惊喜。张新平的诗,一再给我留下美妙的阅读体验,他诗歌的辽阔性和内在精神气域的壮烈,恐怕也只有用散文诗这种方式才装得下。
从张新平诗集三辑内容看,写的基本是辽阔的山水,广袤的天空大地,深远的历史沿革,追索的是稍纵即逝的精神轨迹,揭示的是难以言说的真相,表达的是复杂的多维时空交错汇响。无疑从技术说,诗人不但是有雄心的,也是有建树的。他思绪的明晰,情感的奔腾,历史的沉重,胸襟的纵横无限,气韵的抑扬有致,是汉语散文诗地理学上的良好实践和不可多得的有效开拓。在他的诗中,长江和黄河、古老的丝绸之路、新兴的浦东、宁静的盐湖、世外净土般的阿坝、宛若蓝绿明珠的青岛城、不为人所共知但深蕴山海之气的汕尾湖等,完全走出了纯然的地理意义和历史故事。诗人并非观光客,而是对自然的“巨大生命体”的深度凝望,他写的不是风景,也不是风光,甚至完全忽视或淡化了它们的“自然美”,转而更关注它们的精神心跳和呼吸——他尝试与自然的心律和呼吸保持一致,成为黄河的一滴水,长江的一粒沙,丝路上的一块宝石。张新平是激情的,但他一旦选择了散文诗这一载体,就必须用意志克制内心奔突,一点点缓释沸腾,还需要超乎常人的诗性拓展力,个人化的现实想象力,沉静而扎实的语言节律,奋不顾身、赴汤蹈火般的求真意志,对生命和命运的充分关怀和体贴。所以,张新平的诗,写了源头和历史,但那也是刹那的一瞬和闪烁,他的使命便是将瞬间写成可以复述的永恒。
张新平诗中生动的细节是很出彩的,成为诗歌坚实的“核”,而其细节,有可观的现实部分也有折射出来的内核——不可见的部分,诗人能够将两部分交融糅杂在一起,蔚为大观并形成特色乾坤。如《黄河部落》(组章),诗人沿着黄河的现实之境,一路溯源而上,一串串虚实相间的具象或想象,任由时空旋转和穿越,荡气回肠。如“十里的龙槽。玄武岩上,顽固移动10万年。黄河,面向辽阔,腾跃始于这里。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万劫不复。800里大峽谷,藏不住一幕冰瀑。种子渴望咆哮,死而复生。狠心地不回头,猛然领悟:“七百匹马的大气,原来如此”“在雪之高原,一只陶壶走出不浑的史前。不用之盛水,一群裸着的人却围着她,旋转,击石,呐喊。源头的水,便在这里安顿了波澜,静美的通道不断降临”“发育完整的72峰,五世同堂,个个精神抖擞。皇帝临幸的古道,历经2000年风风雨雨,变得悄无声息”等,是远古也是如今的黄河沿线的景观,更多是黄河具体精神的存在。而“昔日狭窄的鬼门关,天桥在涧,迎来送往一代代觉悟者,呼应万千追问”“大禹渡,一船枣花汛,连通晋冀。大禹在这里,破顽石,凿龙门,开砥柱。凿和锤虽已蚀为尘,气势却还在。这一夜,住大禹宾馆,枕着黄河波涛,睡得好香”,则是不可见的历史及诗人内心的写照。
我更看重诗中“虚化不可见但可描述的”文字,往往成就了诗歌的核心,成就了更为本质和原创之力,是黄河之水奔腾不息入东海的“初心”,是对黄河生命体质的诠释,也是对黄河精神的尊重。在此,诗人成功地将黄河的精神,以某种方式,把黄河水流经每一处的百折不回的意志,在我们身上得以体现:“采一瓶源头的标本,一直是我的心愿。此刻,却不能战胜懦弱,只好坐在高原列车上,远眺一地白茫茫,被曲折分割”。这本诗集中恢宏的历史场景的驾驭力可圈可点,而这种场景有现实的遗存,也有历史的想象。
张新平散文诗有对自然细腻的解读与写照。通过散文诗,还原更真实、本质的自然的“生命”体态,并通过自然反射现实生活,形成某种诗性比照。如《纵情山水》组章中对武当山的描写:“岩壁万仞之上。草木佛心的今生,苍茫尽途。脱胎凌空之道。梦见蝌蚪的面孔,重现秋水的容颜。登山的马蹄,恍恍惚惚。耕耘高远,泉的心潮动了。一路芦花绽放,所有溪流都奔向汉水”,他写自然的同时,“不经意”间照亮了生活中的挣扎和不屈。再如写鼓浪屿的:“街巷,扑朔迷离。琴声,荡气回肠。视界,远离世态炎凉。一条足迹斑斑的小路,清高隐逸。小草,也生长得无拘无束。番婆楼与博饼。一片片体贴入微,传承地瓜腔的孝敬”,诗人写地理的同时,不也写了一种“出世”的人生态度吗?这一组诗中,不同的景观描述,叙述一段故事,也折射一种精神或人生态度,如写九寨沟的一段文字:“一切磨难皆是修炼,一切毁灭皆是创造。一切还是纯净似海,一切都将如梦如幻”。诗人走出国门,对境外风光的阅读收入《域外掠影》组诗中,同样写得很精彩,节奏不紧不慢,体现了欧洲的浪漫和童话般的氛围,如描写法国东南部城市普罗旺斯的诗:“自然的普罗旺斯,是画家的眼,画面的根,纯粹的。半梦半醒,不急不火,如罗纳河水一样流过”,显然在欧洲,他收获了悠闲和典雅。
诗集第三辑《读艺海》是诗人用散文诗方式进行的艺术总结。《艺术笔记》让读者读到诗人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沉浸其中,用心去体味。比如他对陈逸飞画作的欣赏:“一次木讷的叙述,撕心裂肺。感天动地。壮丽油然而生,点亮千万颗心灯。结局。不会疲惫,从容化着一地野火,凝为一顷春雷。”我认为诗人不但读懂了画,而且加进了他自己的想象,即画作基础上的创作。另一首《宋词浅论》组诗,诗人不只对宋词,顺带对宋朝表达了理解。宋朝无疑是一个特别的朝代,宋词以其清丽、锐利和雄浑的气度,成为中华古典文化重要的部分。诗人写道:“内省的一种柔和,兼收并蓄。静观万物来来去去,气魄便在其中。杯酒释兵权,圣恩变轻了,是宋词的时代背景。进退不失据。雄壮是阳美的追求,细微的柔美更可爱。不做作。不刻意。不扭曲。宋词在率性中找到归宿”,不得不说,这一段文字是对宋词绝妙的概括,当然也有他自己独特的发现——作为一个朝代因为美词而苟延残喘了300年,这一结论是令人震撼的。
综上,张新平的散文诗是很有个性的,在坚定采用这一体裁创作上,也有独特的经验与体会。他的诗歌语言总体是雄阔的,即便对美好景色的描绘,遣词造句,也很讲究力量感。尤其是他有关地理诗学方面,利用散文诗,拓展了书写空间,提供了另类艺术呈现的可能。
陈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