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教授认为,读书分为谋生和谋心两种:谋生的读书是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为的是找工作,这不是真正的读书;谋心的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寄托和安慰,这才是真正的读书。本篇指的读书是谋心。
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下,人容易浮躁、焦虑,也容易趋利、拜金,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似乎不多了。读书变成难得、甚至奢侈的事情。“读书无用论”还时不时让人鼓吹或提到台面。读书有什么用?这是我近年来在推广全民阅读工作中,遇到的提得最多的问题。我觉得当一个人在思考读书有什么用,其实,这已暴露了这个人读书不多。有一个年轻人十分崇拜杨绛先生,他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对她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面临的人生困惑。杨绛先生回了信,除了寒暄和鼓励晚辈的话语外,信里说了一句诚恳而不客气的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这句话其实是对大部分人的精神苦恼和困惑最简洁而朴素的概括,也隐意读书的意义所在。
汉代刘向在《说苑》说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不仅是一句古训,也是对现代人质疑读书目的的重要提醒。清代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姚文田的书房里题写着一副对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副对联反映了古人对读书的重视,认为读书是培养良好品德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船,它会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的海洋。读一本好书,也如欣赏一幅名画,聆听一首名曲一样,你不仅能从中感受到它的艺术之美,体会到文学艺术的辉煌,也能领略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书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当你被一本好书吸引时,你会觉得高尚的人与你携手共游,把你带入知识的乐园。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和智慧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要享用这些精神财富并将之传承下去,前提就是要读书。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认为,读书不仅能够带给我们知识和智慧,也能让我们感到快乐与充满希望。著名出版家、作家、全民阅读第一提案人聂震宁先生在《阅读的艺术》中将读书的目的与缘由归纳为四种,即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其中,最令人向往,同时也是“阅读力”最牢固树立的核心无疑是从阅读中感到乐趣。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熏陶一个人的修养、滋养一个人的心灵。读书是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读书多了,就会慢慢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哪怕你的长相不出众,也掩盖不住内在的气质。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成为一品大官员后,在家训中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即使远在京中做官,曾国藩也不忘写信回家,劝勉家中子弟要立真志勤读书。正因为如此,曾家百余年间长盛不衰,人才辈出。他也认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也是最简单、门槛最低的高贵。穷人因读书而富,富人因读书而贵。读书不会让你一下子变好起来,也不会立竿见影地带来财富、带来权力和地位。但读的书多了,你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抗压能力、眼界格局,都会有质的飞跃提升,这就是你收获的精神富养。千古家训: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读书是打破阶级壁垒的最好方式,读书是让我们以最低成本见世面的最好办法。一个人生存于世,物质的贫穷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耗尽你几世的轮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你触碰过的那些文字会不知不觉中帮你认识这个世界,会悄悄帮你擦去脸上的肤浅和无知。
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阅读的民族也不可能强大。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著名教育家、全国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先生酷爱读书,把推广阅读作为一种利国利民的使命,一直兢兢业业地从事着这项功德无量的事业。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这个社会阅读的根植有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他也指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一个创造力贫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人均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犹太民族被称为“书的民族”。2023年,全世界每年人均阅读量排名前三位的国家是:以色列64本、俄罗斯54本、德国47本。中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电子书也仅为3.40本。我国人均每天的读书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世界读书日前夕发布的国民书房报告显示,中国人均书房面积仅为0.65㎡,不足一个马桶大小。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自然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以色列有13人获诺贝尔奖,而犹太裔共有162位获诺贝尔奖,占诺贝尔奖的22.5%。同时还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奖、1/3的奥斯卡奖,而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0.3%。在美国200名最有影响力的名人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犹太人约占一半;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1/3;全美律师,犹太人占1/4,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犹太人占40%;全美文学、戏剧、音乐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1/3。华尔街精英一半是犹太人。有人戏称,美国的钱是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货币战争》一书甚至认为,犹太人掌握着当今世界的金融命脉。一个民族获得如此杰出的成就,靠的是什么?是智慧。而在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在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书籍如宗教般的情怀。
我也曾多次思考,一直在读书让我得到什么?好像没有很明晰的答案,总觉得犹如竹篮打水,无论打多少次都打不到水。但是我慢慢地发现,篮子经过一次次的洗礼变得越来越干净,原来竹篮打水并不是一场空。读书不也是这样吗?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成长为我们的骨头和血液。读书对于我们的心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读书,也许常会忘记,但是这些书中的知识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中。有个年轻人问一位哲人:“您总是在读书,通过读书,您最终得到了什么?”哲人答:“基本上什么都没有得到。”年轻人又问:“那您还读书做什么呢。”哲人笑答:“年轻人,告诉你读书让我失去的东西呢——我失去了愤怒、纠结、抱怨、挑剔和指责、悲观和沮丧;失去了肤浅、短视和计较,失去了一切无知、干扰和障碍。”读书的真谛有时不是加法,而是减法。提升自己的目的,有时不是得到,而是彻底释放自己。
读书可以给人带来安宁。如果你能够坚持读书,并终身养成习惯,那么读书就会成为你的护身符。当你苦恼、无助的时候,一定不要灰心和泄气,请打开一本你喜欢的书,这比任何东西都能让你安静和平和。其实生活中的一切不解和疑惑,都能在书籍中找到答案。正如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说的,“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痛苦和不幸。”没有什么烦恼和痛苦是读一本书解决不了的,读着书,浮躁的心会随着书籍的深沉慢慢静下来。
读书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一课,也是最好的一课。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坚持。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一两日不读书,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可你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书,你就会发现自己语言的匮乏和认知的局限。毛主席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嗜书如命。无论是懵懂求学的少年时代,还是刀枪戎马的战争年代,或是忙忙碌碌的和平时期,他总是人不离书、手不释卷,经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求看书,几乎是在他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是“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倡导全社会加强读书学习,号召大家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多读书 修政德》一文中这样谈到:“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2024年全国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指出,文化要繁荣、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都离不开读书带来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力量。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读书的,一个都没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我坚信,读书始终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在哪里付出就在哪里有回报。我会继续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我也将奋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让更多的人一起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韦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