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夏至无雨,囤里无米。”“白露看花,秋分看谷。”“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季节无声流转,农谚世代相传。然而,对于这些质朴又生动、通俗亦实用的农谚,对于农谚背后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或有不少读友与笔者一样,一方面是耳濡目染,张口可诵,另一方面,却又是略识之无,难言其祥。好在“术业有专攻”——作为“中国节气+”概念倡导者的三耳秀才,在继《中国年轮》《跟着太阳走一年》等著作后,新近又推出了这部精美的《我们的节气》,尽管其定位是“给中国孩子的沉浸式节气故事书”,但依笔者拙见,每一个“关心粮食和蔬菜”,渴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成年人,每一位关注孩子(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父母(老师),若能忙里偷闲翻之阅之,必会获益良多。
据说,“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然而,现代生活节奏可谓繁管急弦,多数人似早已忘记去感知、去品味那些源于天地自然、源于古老文明的诗意与美好。《我们的节气》将小燕子赵小燕、小胖墩儿钱壮壮、小吃货孙湉湉及熊孩子李大力,分别化身为春、夏、秋、冬的“节气小使者”,而作者于故事中亦分身有术,既是小燕子和熊孩子的“秀才爸爸”,又是小胖墩儿和小吃货的“秀才老师”,还是博学幽默的社区达人、节气专家……在这些“专业导游”的引领下,你我可以逍遥地踩着季节的节拍,从“立春”开始,奔赴一场场别开生面、增智长慧的节气漫游之旅,充分领略中国传统节气文化背后的时间哲学与生活美学……
作者对于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点的介绍,从不拘泥于教科书式的解释和下定义式的说明,而是融入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和随处可见的实例,并赋予每个节气以不同的个性和独特的情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立春”一节,作者从“万事开头难”说起,不仅讲述了古人驯牛而祭、汉字“牢”的演变等,还别具匠心地通过科普“一亩三分地”与“三推三返”,详实介绍了古时立春的大仪式——耕耤礼。再如,“玩具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作者却别出心裁地将“惊蛰”形象地拟作“小虫子总动员”,至于“蛰虫闹春排行榜”, 蚂蚁、马陆、蜘蛛等蠢蠢欲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形象,更是充满童真童趣,令人久久难忘……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走过四季,未来可期。全书24趟节气漫游,既是感受之旅、体验之旅与探究之旅,亦是质疑之旅、验证之旅与反思之旅。作者以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想象,在尊重科学与历史的前提下,析概念,说传承,寓文化于故事,谈笑中富哲理。如“谷雨”篇,“造字圣人”仓颉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没错,是“虚壹而静”,心无旁骛、持之以恒是唯一的“捷径”;“处署”篇中,孔子面对绿衣人的质问,为何会毫不犹豫地给出“一年只有三季”的“正确”答案,甚而还把子贡教训了一通?原是“夏虫不可语冰”,正若庄子所言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而“清明”一篇,作者用介子推的故事,教育儿女要“见贤思齐”,并语重心长地指出,清明节的核心意象是“思时之敬”,通过给亲人上坟、给烈士献花,借喻说理,寓教于“祭”,即“小家是小根,家族是大根,国家是主根,根根连心,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作者鼓励你我去关注自然、尊重生命、珍爱传统,并努力学会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这种价值观导向不仅有助于培养读者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谓正能量满满。
颇值一提的是,全书语言简练优美,可圈可点,诸如俗语民谚,诗词歌联,随手拈来,流畅恰切,既接地气,又富诗意。另外,每一个节气均配以孩子手绘的“思维导图”:节日习俗、节气三候、小百科,以及节气小目标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而每当漫游至节气终点,又会撞见各色“趣味小拓展”,或是猜谜小游戏,或是脑筋急转弯,或是节气连环问,每每让人“脑洞大开”“笑”有所获……
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