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贵州散文诗人罗福成的散文诗集《散落故乡的粗粮》,让我有机会更多了解这个土家族汉子的人生经历。《散落故乡的粗粮》呈现了诗人出众的才华。诗集分为三辑,分别是《把一切交给时间》《存在,抑或例外》《生存的背景》,诗人善于用慧眼从庸常的日子、世俗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善于观察、发现、思考,用敏锐的触觉从平常之物挖掘出不平常的诗意与感悟。
《散落故乡的粗粮》主要通过抒写黔北高原、乌江、故乡、土司、土家族村寨、祖屋、父母亲人、庄稼等,写出乌江流域这片土地城市、乡村的现状,给人心灵以强烈的冲击。这使我联想到诗人的职业,他供职于电视台,或许职业的习惯思维方式,让他的散文诗呈现出强烈的在场感,沉着的叙述与抒情,更增添画面感,更具视觉冲击力。
《散落故乡的粗粮》所写诗章的题材,看似平常,信手拈来,实则令人深思,充满哲思,给人启迪。这里体现出诗人对日常生活、寻常事物具有较强的诗意提炼能力,是诗人长期不懈的追求与修炼的结果。他的散文诗有几个显著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一、在忧患与焦虑中,找到与生活和解的平衡
诗人在《娘,我欠你一个老有所依》中写道:“与我相依餐寝的百个日夜,娘从未有过轻缓呼吸。已始终没有活成她想要的样子。罪恶般的咳嗽,彻底突破了她一直固守的女性的完美性。”诗人的母亲病了,他忧虑母亲的病情,他在内疚、反思,不能给娘一个满意的交代。跟随诗人的叙述,看到了他更多沉郁的诗篇。他在忧虑娘的咳嗽、娘的身体健康、娘的晚年生活。他在忧虑:“父亲出门的时候,全部穿的是单衣,薄鞋,一双棉袜都没有。而且双脚已经被一线困住。头上戴了一顶秋天的鸭舌帽。/凌晨五点半,苍天泪洒,木屋悲泣。”生离死别的痛,让诗人痛彻心扉。他在关切身边的父母亲人,关切家乡暗塘的土地、水井、庄稼,家乡的风物,村庄的出路,等等。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所以,在我看来,诗人的写作,是一种释放,一种解构,找到与生活和解的平衡。
事实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诗人这一代人,大部分出生在农村,童年基本上是在农村度过的。虽然那时物质相对贫乏,但那时的村庄原始、质朴,天蓝地绿,原生家庭的温馨,加上童年的天真简单,给包括诗人在内的一代人,留下美好的记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由农村进入城市,城镇化过程加快,人们面临就业、工作、上学、医疗、生活等一系列实际的问题,社会、经济的变革,带来人们思想的变革、观念的碰撞。在这个大背景下,具体到每个人的日常,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难处,让人们产生忧患与焦虑的情绪。现实与理想,不断产生距离。诗人关切父母亲人、进城的民工,关切家乡风物、庄稼、粮食等等,这些天地人的变化,诗人时时观察,感受变迁,于是,一篇篇诗章自然流出。
在《散落故乡的粗粮》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锐利的目光,敏感的触角,柔软的内心。他试图通过对生活现实的种种探寻,对历史的思索,呈现出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矛盾的焦虑,让人看到了诗人真实的情怀。
二、在撕裂与破碎中,重建心灵的原乡
《散落故乡的粗粮》,让人看到了黔东北乌江流域沿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巨大变化,这些生活变化,映射在诗人的心灵上。诗人在《暗塘的图斑抑或真相(组章)》写道:
“暗塘,和所有的村庄一样,与春天齐肩。/冬眠的土地被牛蹄一脚踢醒。岩缝里长出的新芽,开始讲述春暖花开的情节。”
“暗塘,是我最好的修行道场。/暗塘的许多人,许多事,真让我一生相恋!”
暗塘,是诗人的家乡,尽管那里贫瘠,“到处是断水的山梁”, 诗人在那里度过他的童年,那时,他无忧无虑,天真快乐。那时,父母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家,温暖、圆融。那时,他有父母的关怀爱护,他没有乡愁,不知愁滋味。家乡在诗人的心中,它是神圣而美好的,“暗塘,和所有的村庄一样,与春天齐肩”,“暗塘,是我最好的修行道场。/暗塘的许多人,许多事,真让我一生相恋!”。
但从外出求学,进城工作、生活开始,故乡就与诗人逐渐疏离,诗人有了深刻的乡愁。诗人离开故乡之日,就是美好破碎的开始。诗人离开故乡之日,就是重建心灵原乡之日。
诗人远离故乡在外,所经历的种种遭遇与遇见,越是疼痛,越是想回归。可是,童年的故乡,又怎能回得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散落故乡的粗粮》中,他一次次抒写乡愁,写下故乡、土地、庄稼,写下故乡生活的本真状态。他通过诗歌重构,回到童年、土家寨子,回到大自然;回到最初的纯真与质朴。返回就是把撕裂缝补,返回就是把破碎的人生还原。德国诗人哲学家荷尔德林曾深切地发出“还乡”的呼唤,他说诗人的天职就是返乡。在《散落故乡的粗粮》中,看到诗人一直在遵循内心,一次次回返故乡。
故乡是诗的爆发点和着落点,是父亲和母亲给予诗人美好诗化的审美意象。我看到了诗人重建心灵原乡的种种努力。这种诗章,直击心灵。
三、在得到与失去中,彰显悲悯情怀
《散落故乡的粗粮》,诗人主要通过写故乡、土地、河流、村庄,土司、祖屋、庄稼、花草树木,父母亲人、风物风尚、乡音等,把原生地的故乡,册立为心灵的故乡,纸上的故乡,以及从故乡出发,进入城市学习、工作、生活的种种际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故乡出发,故乡就一点一点走失。我看到诗人在出走之后,为了返回所作的种种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让人感动的是,诗人那颗悲悯的心。
诗人时刻牵挂着父母亲人,整本诗章中,几乎有三分之一写到他的父母,尤其写母亲的居多。他经常陪伴着母亲,因为母亲的晚年“血雨腥风”,经常被咳嗽折磨。
“娘的嘴里被插进了一根输送养料的管子。所有惨痛的语言都成了撕扯个性的哑语,在无可奈何中疯长。/娘在里面,我们在外面。近在咫尺,却相隔天涯。/白大褂的每一次呼喊:1床家属,都充满寒意。我们,如同惊弓之鸟。”(《ICU,守着一些生命体征等待娘的返回》),诗人为母亲的治疗忧心忡忡,“如同惊弓之鸟”。在这里,更多的是离开,而且几乎没有告别。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痛惜生命,又无能为力时的无奈。
不仅如此,《散落故乡的粗粮》中,他在默默关注村庄的留守儿童和老人。
读着《散落故乡的粗粮》,你就会被诗人的种种际遇所触碰,进而深深感动。著名诗人李犁说过:“纵观文学史,那些伟大的作品记录的都是不幸和苦难,以及战胜苦难和不幸后的释然。人必须经历了生离死别甚至绝望到极致,才能对生命有刻骨又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品出生命的滋味,并懂得了怎么活。”
因为如此,《散落故乡的粗粮》触碰了我们对生活不幸和苦难的认知,彰显着诗人的悲悯情怀,读着让人感动。
白土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