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河流域自文字诞生以来,很长一段时期都盛行“粒食”文化。也就是说将小米、大米、麦类的颗粒状食物煮熟,或者蒸熟后食用。
到了汉代,“粉磨登场”。目前出土的中国最早石磨是1968年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中出土的,是一个由石磨和铜漏斗组成的复合磨,技术含量很高。而据《汉书》记载,汉宣帝即位前,经常出入市井买“饼”吃。这些似乎可以证明,“饼”——用磨磨出的小麦粉所制作的食物,在那之前就已经出现。
汉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并在12年后回国。面粉食物很可能就是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出生于上海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文化史研究专家张竞在其所著的《餐桌上的中国史》中以《汉书·食货志》记载的董仲舒给皇帝有关农业生产的进言(与张骞出使西域同一时期)为据指出,尽管小麦有可能在汉武帝年间或之前就传入了中国,但当时磨粉食用还不普遍。东汉中期后,小麦粉食用方法开始普及。同样是出自《后汉书》的记载,公元146年,权臣梁冀唆使手下人在饼中下毒,8岁的皇帝质帝因而殒命。
《餐桌上的中国史》中指出,小麦粉在汉代进入并普及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食物,这本身是中国北方农业在当时取得积极发展的显现。而在当时的南方,延续着米饭食用习惯。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前2世纪左右大型古墓之中,就有数十种食品,既有各种稻谷制成的食物,也有牛、羊、猪、马、狗、鹿、兔、鸡、鸭、鹑、天鹅等近20种肉类食品。
根据竹简记载,汉代人食用肉类主要采用炙(肉直接在火上烤)、脍(肉切细后用醋拌)、濯(把肉放入蔬菜汤里煮)、熬(把肉煎干)、濡(肉煮透后用汁拌匀)等方法。而用肉和蔬菜来制作的汤,还可以分为五种菜式。当时的人对鱼的烹制则是用文火烤干,然后用竹签穿起来。
《餐桌上的中国史》中指出,汉代的城市正式出现了餐饮业。四川省成都彭州市的古墓中出土了东汉时的画像砖,生动地描绘了当时餐饮业的繁荣——画像砖上甚至还列举了许多种类的食物烹制方法,包括将猪肉放在火上烤制,韭菜和蛋一起烤,用马肉做汤,鱼在锅中放油煎煮,鸡先用酱煮然后冷却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