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文学的研究中,有以江西古典文学为主的《江西文学史》、以苏区文学为主的《江西苏区文学史》,极少研究江西当代的文学史。怀着对江西故土的拳拳之情,怀着对文学研究的探究之心,李洪华先生筚路蓝缕精心研析,以个人独立治史的胆略和勇气,于去年下半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35万字的《江西当代文学史》,是当代赣鄱文学风景的鸟瞰与总结,填补了江西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空白。该著开阔的文学观照与结构、深中肯綮的研究、有质感有温度的文学性评析,使得该著丰盈而精当、厚实又明晰,成为江西四十年当代文学鸟瞰与总结的学术力著。
由于牵涉的作家作品过多,由于文学发展嬗变的复杂性,以往的文学史大多为集体或合作治史。李洪华先生自2002年起开始关注赣鄱文学风景,立志独立为江西当代四十年文学治史,在大量的资料搜集、文本研读后,首次对四十年的江西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儿童文学和网络文学,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梳理总结。李洪华先生在开阔的文学观照中结构篇章,在纵览江西四十年文学的发展中,将上世纪80年代概括为崛起阶段,90年代为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为繁荣时期,该著的长篇绪论清晰精准地梳理了这四十年江西文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成就。在以文体研究设章的结构中,每一章先梳理总结该文体创作的概况,再以作家论形成该文学史的主要内容。在文学史顺时序的营构中,将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设专节分析,如陈世旭的小说,刘华的创作,李耕的散文诗,胡平的报告文学,彭学军的儿童文学等。在高屋建瓴中泾渭分明,在纵横捭阖中条分缕析,比较全面深入地对当代赣鄱文学风景作全景式的鸟瞰与精当的总结。
文学史不仅是文学发展嬗变的历史,更是作家作品创作的历史,深中肯綮的作家作品研究,构成了该著作的厚重与扎实文风。李洪华先生在大量的文本阅读后,根据不同作家的创作视域、创作特性,择取不同的视角、简约地概括展开分析。如以“革命历史小说的开拓创新”分析杨佩瑾的创作;以“扎根于赣南的红土青山”评说罗旋的创作;以“乡土世界的轻盈与沉重”分析傅太平的小说;以“异乡的漂泊与底层的焦虑”评说丁伯刚的创作;以“学院生活的世情书写”分析阿袁的小说;以“都市人生的悄然凝视”评说陈蔚文的创作;以“历史深处的厚重与丰盈”分析江子的散文;以“民间历史的记录与生活大地的诗意”评说傅菲的创作;以“社会转型时期个体经验的诗意表达”分析李晓君的散文;以“在生活与生命同构中自我抒写”评说范晓波的创作等等。在这些作家代表作的分析中,在知人论世中条分缕析,在纵横捭阖中鞭辟入里,在分析这些代表作的内涵和艺术中,充分显示作家们创作的风格与实绩,彰显当代赣鄱文学风景的发展与繁荣。
李洪华先生在该著的后记中,强调文学评论的“质感和温度”,说“我反对没有文学性的文学作品,我同样拒绝没有文学性的文学评论”。在这部文学史中,李先生是以文学性作为其遴选作家作品的标准,也是以文学性展开文学评论的,力图追求文学评论的质感和温度。关注作家创作的文学性创新,是该文学史评说的重点。评说陈世旭自“小镇”系列到新“波湖谣”系列,“我们不难发现陈世旭一直以来在小说叙事艺术上的努力”。评说杨佩瑾新时期革命历史小说的开拓创新,“从题材、人物、主题到手法等都表现出对前期小说创作的新突破”。推崇陈世旭的《青藏手记》叙述空间的开拓,“我们不难发现《青藏手记》的叙事美学同样不容忽视”。评说刘华的创作:“刘华总是以清醒的文化自觉、深挚的情感体验和非凡的诗意想象为我们呈现历史深处的生存状貌,召唤久被遮蔽的精神领地,拓展生活世界的叙事空间。”这些从审美视角的梳理与评说,生动而深入,精到而深刻,呈现出文学评论的质感和温度。
李洪华先生的《江西当代文学史》是一部开拓性之著,是一部有文学质感与温度的学术性之著,对于文学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对于作家创作与风格的深入阐释,对于精品力作的细致分析,都见出著者孜孜不倦的关注与探究,都见出著者严谨缜密的梳理与分析,都见出著者独立治文学史的胆略与勇气。
作者:杨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