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加强文化知识修养的重要途径。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与工作能力,与这个人的阅读水平有很大关系,通过读书,人的视野会变得开阔,思想会变得成熟,知识素养会变得丰厚。历史上,凡有建树的学者和思想家,几乎都是饱学之士。作为普通人,要想在社会立足,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必须喜读书、常读书。
喜欢读书要善于读书。善读书,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善读书,才能长智慧、增才干。同样一本书,善读者与不善读者有着不同的读书结果。《聊斋志异》一书,“善读之令人胆壮,不善读之令人入魔。”那么,何以才是善读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中指出:“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这段话,总书记讲了好读书与善读书的作用。
善读书一定要熟读精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儒理学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意思是说,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化为自己的思想,必须在熟读精思上下功夫。囫囵吞枣地读书,读了等于没读。只有熟读,才能理解得深透,记得扎实;只有精思,才能融会贯通。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思考,才能把书本上死的知识变为活的知识;思考,才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
善读书一定要读好书。何谓好书?好书就是人们所公认的,经过时间和岁月淘洗而流传下来的那些书。这样的书,饱含人类智慧的结晶。一本好书,必定是文质兼美的,既有优美的语言,又有深刻的内涵。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而学养的积累、思想的精深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些速成的、赶潮的、搭车的著作注定不会有太高的含金量,注定将是过眼烟云,不会成其永恒。
一本好书,读来如春风扑面,令人心情愉悦,有绕梁三日之余韵。一本好书,发人深省,引人顿悟,让人受益终生。打开一本好书,就等于走进了一个新世界,遨游其中,如与日月交谈,与江河相拥,与山川对坐,与青松共勉。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是和杰出的思想家进行交流,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之上。
世上的书汗牛充栋,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只能窥其冰山一角。作为读书人,应该多一些精读意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有涯的生命里,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往今来,凡是有大作为、建功立业者,几乎都是有着丰厚文学修养之人。
好的文学作品能让人变得睿智、深邃、洞察入微。文学其实是百科全书,囊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天文、地理等各学科的知识。一部文学精品,就是一位良师益友。透过作品,可以深刻认识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大师”,说他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又譬如,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人,无不被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卓越政治家的崇高抱负和宽广胸怀所折服。阅读文学精品,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这种熏陶对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远离低级趣味,产生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
善读书,读好书。与好书做良师益友,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人生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作者:汪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