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音、刘翼平合作编著的新书《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最近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研究何仙姑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凡八章,在我看来,既蕴含着文本记述、文化传承和文旅开发与利用的三重价值,也具有独特意义:“还乡”——包括研究对象(何仙姑)从传说、仙人回归到现实、凡间的“还乡”和研究者本人从文献到现实大地的“还乡”。
一、《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的三重价值
(一)文本记述价值。作为研究文集,其本身即蕴含着一种文本价值:资料集成与文献参考价值。《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的前五章,依次从“何仙姑传说与民间信仰”“八仙及何仙姑仙籍考证”“何仙姑传说的主要内容”“何仙姑传说的文本记述”“何仙姑传说的田野考证”等五个方面,源于“信仰”,顺流而下,从仙界到凡间,从传说到田野,从文献到遗迹,刘佳音、刘翼平两位研究者及相关参与人员一路跋涉,躬耕于故纸堆和零陵山水间,考证科学可靠,传说丰富且接地气,尤其是结合零陵美食传说故事:八仙桌的由来、通气筷子的传说、零陵喝螺、荷叶粉蒸田螺、零陵醐子酒、潇湘竹鱼、云母溪豆腐等,还原了一个亦仙亦凡的何仙姑形象,一方面丰富了何仙姑热情好客、祛病救人的形象内涵,一方面丰富了零陵美食的文化内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一部分文本价值还体现在文献索引和参考上。研究者从历代府志、古代典籍、文人记述和名家著述中,搜集梳理了百余处与何仙姑有关的文献资料,既为何仙姑形象提供了足够多的文字资料的支撑,使得何仙姑研究更加扎实可靠,同时这些资料也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何仙姑提供了参考和极大的便利。
(二)文化传承价值。作为一部文化论著,《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何仙姑文化,它是道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融合体,弘扬了传统文化中“仙药济世、驱邪扶正”及“益人伦、厚风俗”的优良价值观;一是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坚持创新性和传承性,如第六章“何仙姑传说的形象价值”、第七章“何仙姑非遗文化的文艺传承”,这两章也是本书超越一般神仙类民间文化研究的地方,具有创新意义。作为从民女得道成仙的何仙姑,论者从“女性形象”“女巫形象”“女仙形象”和“女德形象”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她是一位集“德、智、勇、善、孝”等“五美”,及“勤、贤、孝、和、真、善、美、爱”等“八德”于一身的美女、仙女,“女巫”和“女神”,对于农耕时代永州地区百姓的思想意识形成和价值观引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种研究是一种对“神仙”研究的发展和丰富,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书第七章分别从文学、影视、戏曲、诗词、文艺、动漫等方面,探讨了何仙姑非遗文化的文艺传承,使民间文学类非遗进入了别样传播的新时代:文艺创作与非遗文化传播的跨界互生,大大超越了农耕时代口口相传的简单传播,使得民间文学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更加具有时代性,更加丰富多样,也将更具有生命力。丰富的文艺样式和文艺作品,实际上也是民间文化类非遗传播的重要力量,对于推进民间文化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本书作为研究何仙姑文化的文集,也是传承和传播何仙姑文化的重要内容与方式。
(三)文旅开发与利用价值。如何将非遗文化“变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刘翼平、刘佳音父女俩将“何仙姑文化研究项目规划”用八个“一”来概述,即:一、一项非遗成果:何仙姑传说;二、一个文化地名:何仙姑村;三、一座宗教道观:何仙观;四、一个综合课题:零陵何仙姑文化研究与应用;五、一项富民产业: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六、一条游学线路:荷塘莲影;七、一部走红电影:商业电影大片《永州何仙姑》;八、一个旅游景区:5A级何仙姑景区。应该说,这八项规划,做得很切合实际,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未来发展的愿景。现在看来,这些项目有一半已经实现(前四项),后面四项也有部分实现,比如“五、一项富民产业: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六、一条游学线路:荷塘莲影”正在进行中,并产生了效益;“八、一个旅游景区:5A级何仙姑景区”中的周家大院已经成功晋级为4A景区。可以说,何仙姑非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正在有序开展和逐步实现,将产生极大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
二、《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的独特意义
《何仙姑文化现象研究》的独特意义在于:“精神还乡”。一是将何仙姑研究从过去的众多典籍引向大地(田野),从传说、仙人回归到现实、凡间,并结合文旅开发与利用,充分挖掘了何仙姑的当下价值和精神力量。何仙姑本是生活在零陵云母山下的凡间女子,因为一种机缘,得到天神点化成仙,有了仙号,并且借助民众口口相传,成为保护一方民众的“乡梓神”。这种“由人而神”的造仙方式与过程,既臣服于大地又凌空高蹈式的民间宗教与朴素信仰,正是过去经济社会和科技极不发达的农耕时代民众良好愿望的诉求和祈望,是民众的一种精神寄托,理应得到珍视与呵护。但是,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这种民间传说显然不再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将研究对象从天上“请”回来,回到传说开始的地方,回到她的故里,正是当下研究要做的事情。通过山水遗迹和道观遗址的田野考证式研究,多方印证了何仙姑生于兹长于兹化仙于兹的现实性。这是研究对象从“人——仙——人”的回归,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还乡”。在这一过程中,厘清了传说故事的来龙去脉、仙姑的仙迹考证,使我们在仰望中回到自身,内观自己,获得体认,在“人——神”的对话与自省中,实现精神洗礼,使自己更加善良与美好起来。
另一方面,刘翼平先生作为出生于仙姑故里的一代文化人,年轻时外出求学、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一手搞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脚手架》《周敦颐思想地图》等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并屡屡获奖;一手做何仙姑文化研究,编辑出版了内刊《何仙姑研究》10余辑,成为地方文化研究名家。他们父女俩披肝沥胆十余载,披荆斩棘,从众多古今文献中,梳理出何仙姑的仙籍、传说,并结合田野考察及文艺创作,分析其形象价值与文旅价值,使得何仙姑研究落地于现实,落地于中华大地的湖南永州零陵,体现了父女俩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生命之旅与精神还乡:他们终于从仰望云端、埋首故纸,再回到仙姑故里,回到云母溪畔,是“此地——彼地——此地”的回归。自然,这种回归已不是简单的回归,是历经千帆,探求仙姑奥秘,“仙果”累累的“还乡”。其间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终于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事业,这部著作是他们父女俩共同打造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大厦,是他们的精神之乡。
刘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