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周清的长篇小说新作《回乡记》,被誉为一部“磨难和挫折谱写成的青春之歌”。这是继《青春梦》后,周清再次聚焦他摸爬滚打三十多年的建筑行业,书写那些与他共呼吸、同命运的建筑者群体,以文学的形式为他们“立传”。
周清曾是张家港市的一家建筑公司的副总经理,从事建筑行业三十余年,也做了三十多年的文学梦。直到55岁时辞去高管职务,重拾文学创作之笔,专攻长篇小说,以两年一部长篇小说的笔耕速度,至今已公开出版《忏悔的代价》《亲近的代价》《大学梦》《青春梦》《金鑫大酒店》《回乡记》等六部长篇小说,达170万字。
他创作的源泉,主要来自作者自己所亲历的工作和生活,把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较多地表达在其中,既有情感的真实性,又有情节的紧凑性。同时,题材来源于基层生活,塑造的人物接地气,叙述的故事有亲切感,受到有类似经历的读者所喜欢。
如果说《青春梦》关注的是外地建筑工人的生存、发展、创业,这正是周清单位下属千千万万名建筑工人的一个个缩影。从建筑工人成长为包工头老板的牛雨顺,也正是周清建筑生涯中接触过的若干青春创业者的“综合代表”。而《回乡记》聚焦的是建筑公司内部管理人员的成长故事,主人公王学明大学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家乡建筑公司工作,后受排挤离开公司,再又临危受命,带领员工使濒临破产的公司起死回生。
诚如周清在《回乡记》研讨会上所言:“如果我今后有一天拿起文学创作之笔,一定要把建筑工人和建筑行业的故事、把我经历过的人和事、我的所想所感变成文字写进我的作品之中。”
像周清这样许许多多的作家,生活于社会基层,长期浸染于自我熟悉的生活,有着真实的经历体验和直观的情感体验。他们创作的小说,故事紧贴现实,情感饱满真挚,情节跌宕起伏,仿佛书中的主人公或者某一位人物,就是作家本人的翻版,他们仿佛在替作家本人在诉说。基层作家的小说创作,在生活经历方面近水楼台,因为他们本身就在生活、社会的第一线,小说关注现实,呈现生活原生态。这是他们的优势与长处。
然而,翻读这些作品,有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有些作家长期在基层生活,有着相当的生活积累,激发了较高的创作热情,但创作出来的小说,缺乏一定的高度与深度,沉浸于自我经历体验而不能自拔,没有超越性的反思与审视,反而被自我经历捆住了手脚,只是真实地记录了生活的原生态,以“民间历史意识”的主要方式,填补了某些被主流文学所遮蔽的民间世界,起到为一个时代存史、地域立传的作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写诗如此,写文如此,小说创作亦是如此。
周清在创作《回乡记》的过程中,随着浓厚的生活积累,对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思索,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周清苦苦思索。正如周清在《回乡记》研讨会上所言:“如果每个大学生都想离开农村,离开自己的家乡,过城里人的生活。那么,农村怎么办?家乡怎么办?这就是我在《回乡记》中尽量想要表达的想法。”
对基层作家来说,往往“入乎其内”有余,而“出乎其外”不足。个人的经历、情感体验是挖掘不尽的宝贵资源,但如果没有超越性的反思与审视,反而被个人的经历、情感体验捆住了手脚,沉浸于自我经历体验而不能自拔,导致创作有较大局限性,作品大都比较浅薄平淡。另一方面,深入生活与认识生活,既要有“入乎其内”的深度,更要有“出乎其外”的高度。基层作家要勇于破圈,不能“只在此山中”,应“跳出”个人经历体验的圈子,在立足“入乎其内”的同时更要“出乎其外”,站在高处看全局,对现实生活敏锐地加以思索,透过纷繁的表象把握隐藏的本质,才能写出既有“生气”更有“高致”的文学佳作。
从这个层次考量,《回乡记》仅仅停留在描写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人生价值观的回乡创业,拷问为何每个大学生都想离开农村,离开家乡,“农村怎么办?家乡怎么办?”显然还不够深刻。作品在将经历体验的个人记忆与时代记忆的融合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文学创作总是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前进而前进。基层作家要勇敢面对挑战,勇于破圈,敢于突围,走出个人经历体验的圈子,用“第三只眼睛”的视角来审视个人经历体验,开掘文学反思与审视的深度,用文学把个体的生命和生活体验赋予更大的意义,书写更加生动、真实、多样的生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许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