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广西本土作家的民族习俗文化气息已经越来越模糊,尽最大可能地融于汉语主流写作,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已成为更多作者的追求。而牛依河对于传统习俗文化始终有所坚守,作品中有独属于他的故乡,他的诗仍然饱含一定的民族特色,比如“广西三月三”的习俗,比如有地方特色的歌圩。不过他的诗文并不仅仅有地域性,如果一味强调地域性,死守传统文化,势必会画地为牢以致坚冰,限制发展。除了个性化的体验,他的诗还融溶了诸多普遍性的内容,所以又可以打动他人,让大众产生共鸣。通过他对故乡的怀念,既能让人看到那个具体的小村子的影子,又能使人体验到人类共同的情感,还能带动对于传统习俗文化的回顾。他的诗离开故乡而回望故乡,立足传统又超越传统,所以能够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达到入微的感性与理性平衡的境界。因为日常和习俗化的表达方式,他的诗歌贴近现实,从而让人有独特的遐想,比如以物喻人,用庄稼比喻人生,又使得他的诗歌超越现实。他对生命的理解也带有一定的习俗文化特色,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诗集《落日抱紧我》用习俗化的风格、日常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牛依河在生活中灵光乍现的一些感悟,或者说是追索。他的诗歌蕴涵了他对生活深深的情感,对故乡、对亲人、对生活、对孩子、对过去和未来,情感激烈真切,但又相对克制,充满了理性的色彩。这使得他的诗歌既有深邃的传统文化气质,又有着奔放的现代气息。
陈代云在《乡愁的意义》中谈到:“不断地回望文化传统,才能找到文学之根源,这也是乡愁的意义。”牛依河的诗歌里,乡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其中有游子对故乡的追忆,有“城一代”对过往乡村的执念,还有现代处世对传统习俗的回望,那种乡愁不止是地理或时间上的理想与期盼,也恰恰体现了对变革文化的愁思。
因为时刻追忆乡土习俗文化而蕴涵的人间深情,他对现代生活始终保持着几分警惕,但也不会对此简单否弃。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带着一种返璞归真的深意,试图唤起人们对于现代社会、对于城市生活的慎思。他在失去故土习俗文化的生活中看到了数不尽的深渊,但又总是能在深渊中找到一线光亮,并试图以此引导前行,以求到达深渊的彼岸。他的诗《纸上深渊》中有“直到,我在深渊旁边的空白处,干净的地方,/重新种上另一个字——/另一个深渊的开始”,不过他始终相信未来,并愿意传递光明的信念,他写下《一些裂缝中的光》,“阳光有一把刀/从黑暗的肚子里割开一条缝,将自己抱出来/送给需要的人”,看得出诗人虽然不愿意对社会习俗的异变随波逐流,但面对现实仍然选择相信生活,热爱生活,坦然处世的同时,力图开辟出一条路,解放自己并愿意把光明送给需要的人。相宜行事,可谓“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对于故乡,诗人更多是一种情感的牵绊,而对于城市,诗人则表达了更多对于生活进行思考之后的感悟。在城乡文化的转换与适应过程中,诗人一直在与人生进行一场破围与和解,在面对风雨的时候,他始终心怀希望。《一个被风雨过于眷顾的夏天》中提到:“这是一个被风雨过于眷顾的夏天/此刻,迎接我们的/依然是未卜的前程,和如影随形的/拨云睹日的期待。”这种在城乡文明,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裂缝中努力寻求平衡,寻求融合的努力,既不是因噎废食的盲目眷恋故乡而全盘否认城市,也不同于迷失于城市的灯红酒绿而遗忘故乡,他审时度势,以期找出传统与现代间的黄金节点。
通过诗人习惯性的对非常日常的微小意象的思悟,可以感受到他细腻的情感。在这一部诗集中,篇幅最多的是在写故乡的碎片,包括诗人自己,以及故乡的田野、山河、云朵都是。这些诗句从小处着眼,碎片化地呈现故乡,正所谓“知至至之,可与几也”,这比宏观的表述更形象真实也更诚恳,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带有诗人个人色彩的情感体验。
乡愁展现了诗人淡淡的忧伤气息,以及恒念归宿曾经的故乡的灵魂期盼。他在《面对故乡,我是只奇妙的动物》中写下:“只有在这里,我才会/脱去身上的伪装/成为一个更加干净的人。”故乡作为永远的遗憾,已经成为一种涤荡灵魂的思念。牛依河的诗里始终弥漫着一种乡土气息,故乡深深地种在他的心里,但是从乡村来到城市让他时常感觉处在一种尴尬的位置,就如《泥土》中所写的:“不能失去也不能忘记的东西太多/比如脚下的这片土/我把手插进裤袋/仿佛成了劳动者的旁观者/这种身份,是如此的尴尬。”这种尴尬,除了来自对于故乡的怀念,也来自于文化之根的疏离,唯有故乡和亲情才可以使他真正心安。
对故乡的怀念与希望,其实也是对传统习俗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更好融合的一种期待,诗人一方面不断描摹着最本真的故乡和亲人,一方面也对代表未来、代表无限可塑性的孩子进行深情的刻画,使之全面、理性地延续下来,使传统自然地融溶于现代。
作者对诗歌语言的处理非常长于虚实互化的技法,这也是诗歌创作的一大技巧,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以实虚互拟,将一些抽象的感悟通过具体的意象呈现出来,而一些具象的事物则用抽象的语言将之适当延展。在《落日抱紧我》中,“我抱紧自己/在奔跑的马上/不让自己被时间摔碎,成为/一堆无用之词”,时间被做了具象化的处理,而“我”则被处理成无形的“一堆无用之词”。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用最质朴的语言编织出了诗人的意境。诗集中表达思考与感悟的理性诗句也都写得很具象,使读者便于理解其中蕴涵的深意。在《时光机器》中,“在时光这台深不可测的机器里/我的乡亲们被不断地吞进吐出。/他们在田野上相续出生、成长、老去/最终和泥土睡在一起。”诗人具象地表述了抽象的生命,这种表达方式使得生死得以隐忍却又直观地呈现。
牛依河这本诗集分辑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部曲。第一辑《故乡剥离出来的碎片》和第二辑《种地》分别是对故乡与亲人的怀念,是对已经离去的人事物的缅怀,第三辑《一次思想的旅程》是当前诗人对于生活的一些感悟,第四辑《练习》则是对象征孩子的关爱,带有更多的对未来传承的希望和期待,虽然也有履霜之虞,预料到未来的一些波折,但我们还是从中感受到作者善察几微与对纯净美好的未来坚守可贞的期盼,比如在《练习》中,他就清醒地意识到,“他在平坦的路上走,还是踉踉跄跄的/仿佛是要提前练习好/以后在生活的风浪中,时常要用的/这个姿势”。这种以逝去的、当前的和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生活为顺序对诗歌进行的集列,也正是回望传统习俗文化,希望将之融于现代生活的一种期许,也体现了诗人的一种文化乡愁。
这本诗集对故乡的深情回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牛依河理性而克制地呐喊着亲情的乡愁,也呐喊着文化的乡愁,坚守乡土习俗文化特色的同时,也接受了现代主流文化的影响,带着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望,以城乡文化完美地有机结合,细腻地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在淡淡的感伤中展示光明与力量。
李苑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