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积淀,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洋中鱼的《历史深处的记忆:永州馆藏文物随笔》(以下简称《随笔》)所建构的永州文物话语,恰似一把把开启历史大门的钥匙,引领我们走进那遥远而神秘的历史记忆深处。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物不仅仅是静态的物质存在,更是鲜活的历史见证者和文化传承者,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人类文明的演化的进程,诉说着永州这片传奇土地上曾经的辉煌。
洋中鱼的《随笔》在传播永州文化中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书中的文物不仅是陈列在展柜中的物件,还是穿越时空的使者,引领我们走进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感受永州独特的文化魅力,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随笔》唤醒了永州沉睡的历史,文物作为历史的具象化呈现,其价值无可比拟。永州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写满了岁月的故事,而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的文物,便是书中那熠熠生辉的文字,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展现着文化的魅力。洋中鱼对永州文物的细致梳理,犹如轻轻拭去岁月的积尘,使得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历史片段得以重焕生机。透过对文物的深入研究与解读,我们能够更为清晰且全面地认识永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例如,从古朴凝重的战国青铜器到造型多样的两汉陶器、印章,每一件文物都烙印着特定时代的鲜明特征和丰富信息,为我们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且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随笔》实证了永州悠久历史,从战国到清同治年间的40多件文物中,以永州文物为依托展开的历史回溯具有实证性。永州大量的文物可追溯至战国、两汉时期,充分地印证了永州在早期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洋中鱼的《随笔》集中展现了永州文物的丰富内涵。《随笔》中叙述的永州文物种类繁多,涵盖了众多门类,包括但不限于青铜器、陶器、瓷器、石刻、印章等。如,战国十二竹叶四山纹铜镜、双环耳弦纹铁鼎、九大眼九小眼琉璃珠、勾连云纹玉剑彘;西汉龟钮“刘疆”铜印、刻几何纹提梁铜壶、汉昭明连弧纹铜镜、西汉陶女立俑系列、带盖刻划纹陶簋;“汉有善铜”博局四神纹铜镜;晋人物马牛羊多格陶盘,南朝青釉覆莲纹兽首流瓷壶、宋青瓷印花杯、元双龙纹铜马镫、明代葫芦形金耳环、清同治《九嶷山诗图》石刻板等众多文物。每一类文物都独具魅力,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青铜器的庄重古朴、陶器的质朴实用、瓷器的精美细腻、石刻笔墨神韵,印章的小巧精致等,无一不反映出当时永州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审美倾向,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古代永州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随笔》中涉及的文物数量众多,展示40余件永州珍贵文物,从雄浑大气的青铜器到简约朴实的陶器,从挥洒自如的石刻作品到小巧玲珑的印章,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分量。如此众多的文物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历史文化宝库,为研究永州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想象空间。《随笔》书写了永州的珍贵文物,众多文物中有不少国家一级文物,如西汉龟钮“刘疆”铜印就是一件稀世珍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为深入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此外,还有众多诸如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两汉时期的陶俑等年代久远的文物,不仅是永州历史变迁的有力见证,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构成元素,对于全面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洋中鱼的《随笔》以独特方式表现文物之魅,他对于永州文物的探索与解读,重塑了永州文物阐释的话语体现,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随笔》对永州文物的专业解读,洋中鱼为了深入研究永州文物而搜集了大量文物资料,正如后记中提到的那样,“为了不走偏,自己买了大量关于文物研究方面的书籍来恶补”“多次到永州市博物馆反复观察那些文物,寻找渴望的那些意象和感觉。外出旅游时,我也去了一些博物馆参观,了解类似的文物情况,以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从博物馆的馆藏到民间的收藏,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到考古现场的发掘报告,每一份资料都是解开文物密码的钥匙,每一件文物的论述都有确凿依据,绝非凭空臆测。例如,有关战国勾连云纹剑彘的研究,通过对其形制、纹饰、材质等方面的详细考察和对比分析,揭示出其所具有的用途和价值。这种基于扎实资料的专业解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古代世界的窗户。《随笔》对永州文物的独特理解,赋予了这些静态的文物以鲜活的生命。洋中鱼对于文物的来源和发掘过程的追溯,往往充满了神秘与惊喜。以战国谷纹琉璃璧为例,想象它在千年前的制作场景,历经怎样的流转传承,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其间的故事令人遐想连篇。作者对文物故事展开想象性建构,有不少篇章把文物与舜文化相关联,如,国家一级文物西汉带盖刻划纹陶簋,作者认为,其独特的纹饰和造型可能与舜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于祭祀舜帝的礼器,推测出当时人们对舜帝的敬仰和崇拜之情。从文物看人生,文物符号的审美特性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陶俑和画像砖,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服饰、发型和娱乐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永州人民的生活百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审美情趣。如,两汉时期的陶俑,生动的姿态和细腻的表情,蕴含着古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艺术追求。又如,西汉拱手陶女立俑、西汉执箱陶女立俑等陶俑系列,陶器上的图案简洁而富有韵律,笔墨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文物的审美视野也在这样的解读中得以拓展,文物不再仅仅是静态的艺术品,而是历史长河中的生动瞬间,我们仿佛能透过她们的姿态和神情,窥见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这些不仅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永州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随笔》对永州文物随性的叙述,散文式的叙述方式为文物研究增添了一份灵动与自由。文学是心灵的倾诉与情感的抒发,而文物则是历史的沉淀与时光的定格,洋中鱼用文学的温情去触摸文物的灵魂,我们惊奇地发现,文学的想象力为文物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物成了充满温度与富有情感的生命载体。洋中鱼将专业化的鉴赏融入通俗化的叙述,使得原本高深难懂的文物知识变得亲切可感,就像与一位老友在午后的阳光下闲聊,不知不觉间便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时光的隧道中去感受文物的魅力。这种叙述随性而不随意,而是在深厚和扎实的文物知识基础上的举重若轻,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文物的魅力。《随笔》还以图文互文性呈现永州文物,图片与文字的相辅相成,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直观感受。文物以其独特的符号语言瞬间吸引读者的目光,而精彩的文字描述则进一步深挖图片背后的内涵,两者相互映衬,使读者不仅能够欣赏文物的外在之美,更能理解其内在的文化价值。
《随笔》酝酿十余年,前后写作三年有余,一边写一边在《永州日报》刊发。洋中鱼在创作过程中,“经常通宵达旦,一个人在蝉鸣蛙叫的伴奏中跟历史对话,倾听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并努力把他们变成鲜活的文字”,这份热爱聚焦于文物,而这热爱的动力则源于对家乡的眷恋。我们能感受到洋中鱼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暖,“夜深人静之际,独自阅读那些文献,有一种穿越时空跟古人对话的感觉。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兴趣越来越浓,常常沉湎其中,仿佛成了文物工作者”。文物作为永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铭刻着历史的记忆,洋中鱼在不断地讲述那些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故事,探索永州历史的辉煌与沧桑,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灿烂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杨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