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终于等到《浏阳河上》再次上映。
首先,我得承认,这是一部超出我想象的电影。尽管这部电影有些地方还称不上精美,电影的拍摄很常规,镜头的运用也比较朴实,更没有哲学或人性上强大的震撼力。但它给我的感觉,就犹如回忆江河流水。见其从山野逶迤而来,奔涌向前。细窄宽广间有浪花翻飞,也有辽阔宁静,飞扬的旋律里流动着耐人寻味的意蕴。
电影演绎了“河长制”大背景下沿河乡村发生的一些故事。在水环境恶化,河湖功能急剧退化的当下,保护江河湖泊关乎人类的未来。所以,作为首部反映“河长制”工作的现实题材电影,可谓意义非凡。
一部电影,要肩负如此使命和责任,是很难把它拍到艺术的炉火纯青。题材与表现的特殊,使拍摄相对而言需要更常规,镜头的运用也只能更朴素,高潮与人性的展示都要找准平衡点。所以说,难度这么大,执导《浏阳河上》并不容易,这对导演而言也是一次挑战和创新。但就是这样一部影片,总能在不经意间打动观众的心。编剧和导演以独特而又细腻的视角,轻松的笔触,诠释着厚重的题材,给观众带来一部既好看又走心的电影。
《浏阳河上》开场就有一个让人破防的镜头。随着悠扬的音乐响起,一条美丽的河流徐徐进入视野。她逶迤灵秀,碧波荡漾,旖旎动人。清澈的河面上,鸟儿振翅盘旋,蝴蝶翩跹起舞,一群青年学生在溯源浏阳河……
一部电影能够吸引人,自然要有它的过人之处。光有精致的结构,巧妙的铺垫,动人的情节,还远不够。鲜活的人物,耐人寻味的语言,捕获人心的细节,这些也是好电影不可或缺的,《浏阳河上》在这些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
编剧是带着家乡情结来创作的。有时代意义,又不乏生活况味。在影片中,只要是家人、亲人在一起的场景,都注入了极大的温情,进行了细致而又极为深刻的描写。正是在这样的笔触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立起来了。
除了难以忘怀的潘雪梅和蔡清江,影片中的林月花也特别深入人心。她吃苦耐劳,直爽善良,但又固执。“我心里透凉透凉的了”“这猪我养定了”,在儿子和潘雪梅劝导时,她无法接受,一再强调坚决不再退养。劝退工作人员到家里去,她甚至敢于挥棒怒斥。
林月花是劝退工作的主要对象。作为养猪致富的红旗手,她对“过去”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她尽管反对好友,对再次退养之事耿耿于怀,纠结愤懑,但到底还是纯朴至真,能被真情和实理唤醒。
更为关键的是,这部电影还能不着痕迹地将浏阳的乡镇河长和民间河长搬进荧幕。截污清污,劝退养猪户,出门巡河,清理河道树枝,打捞河面垃圾,抓电渔船,打扫两岸游道是河长们的日常。但编导并没有将这些繁文末节充斥其间,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凸显功绩。而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取材选点都经过再三斟酌,故而精彩又极富意义。
影片里的乡镇河长潘雪梅飒爽、果断。“这里是我的家乡,还家乡青山绿水,是我的责任”,这是刚刚履职的潘雪梅站在浏阳河畔的一番肺腑之言,也可以说是极为感人的就职演说。
还有义务巡河、护河的民间河长蔡清江。似乎浏阳河的每一个湾都刻在了他心里,他手绘了所有排污点地图,拍了近千张照片,取了近百种水样。重点选择这三个举动,看似无意,实则匠心。他让我们看到捍卫绿水青山,守护碧水清流,这些都成了民间河长生命里的自觉。
《浏阳河上》这曲动人的护水之歌,它的动人决不是一两个音符的跳跃,而是所有音符的律动,方才有这绝妙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