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中秋。千年来,中秋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它承载着人们团圆安定、天人合一的朴素愿望。
月到中秋分外明,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圆最亮,所以又叫“月亮节”。它的所有习俗几乎都和月亮有关:赏月、祭月、吃月饼、放孔明灯、讲与月亮有关的故事……月圆家也圆,亲友团圆的习俗也跟月亮有关,亦称“团圆节”。那么,中秋节起源于何时?中秋节俗体现了古人何种生活美学与文化内涵?“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系列之《中秋》带我们了解中秋,认识中秋文化背后呈现的人情事理、信念情怀。
《中秋》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黄涛教授毕多年之功,以时间为脉络、地域为框架、节俗为肌理,通过比较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一一打捞中秋的起源与内涵,自远古至今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以及当今国内外有关中秋的现状。作者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剖析专属于中秋的自在和诗性、浪漫和狂放,完美解读国人独特的生活美学。并且精心选用了55幅与中秋相关的高清古图融入其中,与书页内容、主题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书中说,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秋季祭祀的习俗在周代以前就产生了,但并没有正式形成中秋节。《周礼》中虽有“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句,但这里的中秋仅指农历八月,秋季的中间一个月。至唐代,记载中秋节聚会赏月的诗歌多了起来,文人们一边对月赋诗,一边宴饮聊天,中秋赏月风行,渐渐演变为一种习俗。晚唐还盛传唐玄宗喜爱中秋玩月,游月宫、遇仙女、传仙乐的故事。可见,中秋节在唐朝就初步形成了。
直到宋代的民俗志文献里,才明确地提到中秋。此时,中秋开始兴盛,并很快形成了一个大的节日,朝廷给公职人员一天的中秋假期,民众隆重欢庆,过得抒情而狂放。其热闹场面,《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中秋节之夜,街市上人人争相饮酒,富贵人家把亭台楼榭装点得很漂亮,普通百姓也到酒楼占好位置以赏月,街市上到处是丝竹之声。宋代有很多吟咏中秋的诗词,格调清奇高旷,感悟人生、探索宇宙是其总的趋向。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最为脍炙人口。
元代则延续了唐宋的习俗,而明清时期,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起来,唐宋时期赏月痛饮的狂欢精神逐渐减弱了。时至今日,中秋节最重要的核心是团圆,对于个人而言是亲友团聚,对于国家来说是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社会和谐。
作者以雅俗共赏的文风,丰富、翔实地介绍了中秋的历史与内涵、民间传说故事、食俗等九大类别的内容。通过此书,让我们全方面地了解关于中秋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感受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说到,中秋节文化在东南亚的一些周边国家是很兴盛的节日,甚至比我们过得还热闹。而我们在新兴的若干洋节面前,真的需要好好研究一下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笔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不能丢,不仅要继承,还要发扬,我们得把这个原本浪漫抒情而又狂放欢快的节日过得生机勃勃,让人喜爱。
盛新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