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我从小便爱的,记忆中,我是唱着“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手拉手”的童谣渐渐长大的,而我对月亮的喜爱,是从阅读大量的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开始的。因此,我将从月亮的皎洁之美、静默之美、清辉之美、随缘(圆)之美等四个方面,来分享我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皎洁之美
最爱月亮的皎洁。古诗词中写月亮,总是给人姣好、素洁的印象,如李白的“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而当我读到《月出》时,我被震撼了。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亮出来多么皎洁,多么素净,多么明亮!那月光银影下的女孩,面容姣好,步履轻盈,风姿绰约……她踟蹰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神仙的画卷!在这朦胧的月色里,“佼人”为何独自徘徊,任夜风拂面,任夕露沾衣?她也是在苦苦地思念着我吗?这真让我忧思,让我愁肠寸断,让我思绪纷乱如麻啊!
《月出》意境迷离惆怅,语言柔婉缠绵,通篇一韵到底,和月色一样和谐美好,受到后人的喜爱。读《前赤壁赋》知,壬戌年秋的七月十六日,大文豪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他举起酒杯与友人敬酒,吟诵着明月之诗,歌颂的是窈窕之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不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苏轼与友人飘飘然如入仙境,他们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望月而思美人,他用皎洁的月亮喻品德高尚的人,对《月出》诗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升华——望月怀人。月亮的光景是那么的皎洁美好!
静默之美
李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何年何月?月亮出来了,在每一个不经意间。她不像太阳,给人炽热,刺人眼目,或让人热烈追随,或让人躲闪逃避。她紧随着你,不慕荣华,不厚此不薄彼;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她不惧不惊,依然如故,淡泊清远。她似乎在时时告诫我们:遇事要保持静默。
在月亮的沉默安静中,有多少诗词大家、文人墨客,借其静默邀其对饮,与她说话,写出多少美丽的诗章!这些诗词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如中国的山水画,宁静淡远,空灵妙物,没有色彩的渲染,而赋予心灵的深远。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有人说,《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姜夔此句写的是哀景,月亮是凄冷的。但我以为此句也是美的,月亮看上去本是清冷的,月亮本是无声的,就像桥边红药依旧年年盛开,就像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世事在变,而明月依然,只是“玉人吹箫”的繁华不复存在了……姜夔借用月亮这样一组特写镜头,给全词勾勒出了一个清雅空灵的意境,以乐景写哀景,寓意深长。这里的月亮,就像姜夔本人宠辱不惊,淡泊名利,清峻高洁,它给予我们的是一种类同于庄子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质感。
清辉之美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这是杜甫诗中的句子,在金秋之夜,无论你在天涯还是在海角,我们共享着同一轮明月,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关于月亮的清辉之美,我最喜欢的是李白写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朦胧的月光之下,整个长安城沉浸在一片捣衣声中。此时,天与地,月与人,交相辉映,这是怎样宏大的场景,又是怎样柔软细腻的情感?思妇身在长安城中,手捣丈夫的冬衣料,心心念念远在边疆守国的丈夫,她慨叹的是“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读着读着,我被这些长安思妇深深感动,她不是某位贵妇人,而是长安城中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劳苦妇女。她们精打细算,她们日夜勤勉,她们既顾大局又重情义的家国情怀,她们平凡而高洁的精神品格,她们隐忍而内敛的深沉意志,像月光一样清辉万里。
随缘(圆)之美
中国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夜为月亮最圆之时,人们便称中秋节为团圆节。可见月亮寄托着人们多少情感!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红楼梦》中的贾雨村最为大胆。贾雨村其人我并不推崇,但他的《中秋夜望月》诗,倒也道出了那一刻人世间的实情。其实,还是苏轼最为旷达。人在悲欢离合之时,或在矛盾困惑之中,想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想想月亮的阴晴圆缺,想想苏轼与月亮对话所寻求的这种“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心情也随之开阔和宽广起来。
然而,我以为,最能告慰人心的,还是王阳明《中秋》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王阳明说,只要你心中自有一轮始终光明的圆月,那么月亮将伴随着你的心千古常在,永不缺蚀,山河大地也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这等快乐,不必非要在中秋才有。
读着这样的诗句,即使不是中秋佳节,圆圆的月亮也能充满我的灵魂。它让我在静默中存一份高洁,存一份隐忍,存一份谦让,存一份圆满和无限欢愉!
作者: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