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重,是死者最后的体面
《人生大事》讲述了一个多少年来常人都在回避的话题:死亡。用片中老莫的话说,“除死之外,人生无大事”。相对于生的喜悦,死带给大家的是悲痛,甚至有人觉得是晦气。所以才有家里死了,人一个月内不要到别人家去的习俗,就是怕别人嫌晦气怕触了霉头。
但是,有生就有死,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死不过是个体生命的结束,实在没有什么,它不是情感的终结,而是只会蕴含更多的牵念。
人死后如何体面地离开,这是个人人都须面对的难题。这时会出现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给死者装殓的师傅,人称“殡葬师”或“入殓师”。
三妹不喜欢殡葬师这个工作,他埋怨父亲:“小时候别人出去玩,你就带我去殡仪馆,学习修整死人”,他把所有人生的不如意都怪到父亲头上,认为是家族的事业带来的霉运导致他生活如此不如意,整天怨天尤人。
殡葬师的工作真的没有意义吗?不,我觉得这是个很高尚的职业,它给了死者离开人世最后的体面。
我的公公婆婆早已经将棺木打好,以后安葬的地点也已经选好,死亡对于他们来说不用避讳,我和老公要做的就是在他们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比什么死后的大操大办都要实际的有意义得多。
非常规状态下,入殓师的工作不仅仅是穿寿衣这样简单,它甚至会给死者最后的尊重和体面,让生者释怀。就像老六出车祸被撞得面目全非,三妹在前女友的痛哭恳求下放下恩怨进行骨骼修复,父亲在他小时候教他的技能派上了用场,他用自己的技术给了家属最后的安慰,功莫大焉!三妹就在这类似的一次次的入殓工作中得到了情感的冲击和洗礼,逐渐成熟起来。
而对于生者,生前做好最后一程陪护,就是最好的报答。奶奶去世时,要守两个晚上,第一个晚上是我和男朋友一起守的。我总记得,守夜的那一晚月亮又大又圆又亮,我就坐在奶奶旁边和男朋友说话,一点也不害怕。奶奶就像睡着了一样,面容安定祥和。过一段时间我就去给灯加一点灯油,老辈的人说这是那边的人手上提着的一盏灯,灯灭了就会找不着过去的路。奶奶走了已经22年了,今年我写下了《奶奶,我好想您》一文,将这份怀念在她的坟前燃起,让她知道,在这个世上,还有人想念着她,记得她的好和一生无私的奉献。
二、学会如何拯救自己
剧中小文是个六七岁的小孩,太小还不明白死亡究竟是什么,外婆走时她只是以为外婆睡着了,对于三妹将外婆放在棺木里带走耿耿于怀,又觉得三妹有义务将外婆还给她,所以缠着三妹不肯离开,仿佛守着三妹就能找到外婆。就这样,两个格格不入的人勉强生活在一起,闹出了许多事情,双方也在一次一次的纠缠中深入了感情。
每个大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小孩,三妹也不例外。这个受伤的小孩在与小文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同样是小孩的小文的孤独与无助,两人相互温暖彼此救赎。小文第一晚睡觉尿了床,三妹很生气,他一边将床单扔进洗衣机一边吼小文说这么大的人了还尿床,小文说是害怕卫生间的妖怪。三妹把两个人偶拿出来说这和你手上的玩偶不是一样的?让小文不再害怕。小文跟着三妹到了殡仪馆,小文看到和装着她奶奶的一样的棺木,就跑了进去,大嚷着“还我外婆”,搅了别人家的告别仪式。三妹因此被殡仪馆的主管责备,气冲冲地去找小文,结果小文一句“我以为外婆在里面”让三妹瞬间没了脾气,多天的相处,他太清楚小文与外婆的感情了,为了这份感情小文孩子气的行为也值得理解和原谅。
最让人感动的是,与小文的相处中三妹学会了如何做家长。小文画的画是以他们相处的方式和工作为背景画的,虽然图案色彩有些晦暗,但是小文理解他,说爸爸是种星星的人,他们这个整体是温暖的。在开放日小文以另类的方式整了隔壁的小孩后,三妹为小文向家长道歉,而不是去打小文一顿。曾经三妹咆哮着对小文说:“你是上天专门派来毁老子的吧?”其实,小文是上天专门派来拯救他的,毁灭和拯救只是一线之隔,就看你自己怎么想。小文超出常理的行为让三妹学会了忍耐、承担,通过小文这个媒介,父亲在去世前讲了哥哥的离世经过,三妹与父亲解开了多年的心结,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并重新审视殡葬师这个职业。我们明显看到了三妹身上的改变和越来越重的责任心,他不再抱怨,而是承担起家族的事业,认真去做事,去做人。没有人有义务为别人的人生负责,也没有人有权利要别人为他的人生负责。三妹最终懂得了这个道理。在这世上,拯救未必会以你理解的方式到来,但不论是哪一种,都希望你能接住,心怀善念,路就会越走越宽。三妹和小文就这样成为彼此人生路上的灵魂摆渡人。
感谢《人生大事》这部电影,让大家在笑中含泪,在悲伤中又看到生活的希望。人生多磨难,拥有向死而生的勇气,还有什么是不能被打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