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是一部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国际共产主义者、百岁老人伊莎白·柯鲁克百年人生的报告文学。
伊莎白·柯鲁克1915年生于中国成都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加拿大人。她亲历了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巨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创建到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程。作者谭楷历时三年,通过大量的采访和实地考察,用30多万字和部分珍贵历史图片,讲述了伊莎白·柯鲁克的成长史,以及她对人类学的研究,和丈夫大卫·柯鲁克一起到英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并加入英国共产党,随后回到中国解放区考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英语教学、促进对外友好交流等丰富的百年人生。
作为人类学家、国际共产主义者、教育家、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者,伊莎白·柯鲁克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奋力投身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她用一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传播了和平美好的中国声音”。
伊莎白之所以“一生爱中国”,首先是因为她的人生经历与中国紧紧相连,也因为她的政治理想与中国紧紧相连,更因为她的人生价值与中国紧紧相连。伊莎白后来长期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104岁的伊莎白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老作家王鼎钧说:“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作者谭楷为了寻找伊莎白的人生历程,寻找她为什么“一生爱中国”。他来到加拿大古老的多伦多大学,来到伊莎白曾就读六年的维多利亚学院,寻找她为什么先学儿童心理学又转而选修社会人类学,为什么会从和平主义者,变成中国革命的支持者、参与者?在伊莎白百余年的人生中,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故事?为什么她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中国?
谭楷在学校的草坪上,发现这里坐着一位颈上挂着听诊器的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的雕像。白求恩与伊莎白虽说是校友,却并不相识。然而白求恩是伊莎白的丈夫大卫·柯鲁克的挚友,他深深地影响了柯鲁克夫妇一生。一支熊熊燃烧的国际主义的伟大火炬,从来没有失传。
谭楷追寻着伊莎白的足迹,走向岷江上游杂谷脑河谷的藏羌山寨,走向重庆璧山兴隆场,走向革命老区河北武安十里店,走向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走向他所知道的伊莎白做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每一个角落。
在寻找中找到了伊莎白的不少故事。比如,70多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宣告成立时,伊莎白和她的丈夫大卫·柯鲁克应邀登上观礼台,她亲眼看见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万众的欢呼声中冉冉升起。正处在哺乳期的伊莎白在观礼过程中,她不得不离开一会儿,瞅准游行方队的间隙,快速横穿东长安街,跑到东交民巷的住地,去给刚出生不到两个月的大儿子柯鲁喂奶。离开时,柯鲁克对伊莎白说:“你要牢牢记住,我们在观礼台所站的位置,对着‘人民’两个大字——记住‘人民’,‘人民’!”“人民”,一直被伊莎白铭记在心中。
伊莎白104岁时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在热烈喜庆的乐曲声中,伊莎白走到主席台中央,接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友谊勋章”。颁奖词指出,伊莎白是“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交流,促进中国与加拿大民间友好作出杰出贡献”。
伊莎白说:“我幸运见证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我相信我深爱的中国越来越好。”这部书由此更具有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