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书,我知道两句时下的流行语:“读书是最廉价的高贵”“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是最廉价的高贵?这个并无统计数据支持,但大体可信。“读书改变命运”倒是有太多事实可以佐证,不管是古时的科举制,还是现今的高考,改变命运一定程度下只在“十年寒窗”后。
而名垂青史的传奇人物中,也不乏对读书有深刻认识的名人。远有三国时期的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发奋读书,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名帅。这才有了“吴下阿蒙”传世的典故:“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近有美国四星上将巴顿,但他对读书的感慨却是在人生屡次受挫后的悔悟。毕业于西点军校虽是巴顿一生的荣耀,但其过程并不美好,其间甚至还留过一级,直接导致他自身涵养不够、脾气暴躁、性格粗鲁,常遭外界诟病的同时吃了不少苦头。所以才有生前对妻子发自肺腑的叹息:“如果有机会再回西点,一定要在图书馆里多待些时间……”
余世维在他的《企业管理学》讲座中,曾声情并茂地说过他日本求学时的一个以色列女同学,在行将毕业时,她却毅然决定回国。临别时,她正气凛然地说道:“我的祖国需要我。”回国不久,就传出她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这种以身殉国的壮举,是何等的崇高,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需要说明的一点,以色列是全球最爱读书的民族,而年人均阅读量前十的无一不是发达国家。
作为一个并不太刻苦的“伪”读书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读书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渠道。如此,那还等什么,就从现在开始,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