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钢的城》出版后,许多专家学者评价它是当代中国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重大突破。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说:这是一部思想深刻,散发着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追求工业史诗般的文学作品。
作者罗日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丰富的生活积累、现实主义的笔触把我们带回了20世纪90年代末和新世纪初那个难忘的年代,不仅再现了这座百年老企业——临钢广大职工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人生故事和精神风貌;而且,通过对人物、事物、景物、风俗等等,进行精心描绘和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这座百年“钢的城”独特、鲜明的工业历史、地域风情,为作品植入了丰富的人文要素,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装满情怀的历史风物
读着《钢的城》,一股浓浓的历史文化情怀荡然于胸。那散发着陈年香味的一张张汉冶萍原始股票、中西合璧的近代厂门西总门、壁立长江的古代军事要塞——西塞山、万家灯火的苏式建筑群——工人村等等工业历史风物、风景、风情不断地出现在小说中。就像一张张漫卷着历史风云背景,衬托着临钢新时期改革和发展的舞台,呈现出“钢的城”的过去、现在、未来。
临钢的原型是大冶钢厂。一百多年前,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在“实业兴国”“自强求富”等洋务运动的思想推动下,在这块襟江带湖、山环水绕的土地上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毛主席在谈到中华民族工业时,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当小说中的新任总经理易国兴来到临钢后,向全体干部倾吐:“每天,我都要面对张之洞的汉白玉雕像,行注目礼。我向总督大人发誓:您盯着我吧!我易国兴如果后退半步,您就让我淹死在改革的大潮中!”
同样,接替易国兴的新临钢总经理俞钢,来到临钢后,怀抱着“我们要让临钢重新成为中国特钢行业龙头”的坚定信念,建成了汉冶萍历史广场,重塑了张之洞的铜像,新增了盛宣怀的铜像。
我想,这一虚一实的艺术表现,既是小说创作的一个特色,也是作者心灵的一种反应吧!
这里面有老劳模、老标兵、“炼钢状元”等等。他们亲眼目睹了毛主席两次视察登上平炉台,戴上看火镜,发出了“办大办好”的号召。1953年底,当这座新中国的第一家特钢企业试用平炉冶炼第一炉优质钢成功时,炼钢工人专门写信向毛主席报告了生产情况。
这些深深植根于百年企业历史文化沃土的“钢铁情怀”,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化表现力,也深化了小说主题,它穿越时空,贯穿全篇,承载着家庭希望和国家梦想,激发这一个个员工为之奋斗。
于是,小说中的临钢总经理俞钢怀揣祝大昌赠送的印有“西总门和盘踞着一条正要腾飞的蟠龙”的汉冶萍原始股票,以及易国兴赠送的“西方预言,汉冶萍有可能成为列强威胁”的《欧美二洲应警惕中国黄祸》历史小册子,三人登临西塞山,站在望江亭上,瞭望滔滔长江,共议应对美国、欧盟钢铁反倾销的对策。俞钢反复地带着高管,重走盛宣怀题字的中国钢铁第一大门——“西总门”,缅怀先辈,铆足“中国第一颗卫星上天有临钢”的新时期发展底气;引领临钢迈向了建设一流特钢的新征程。
独具特色的“移民乡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乡音乡情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也是城市的美好记忆。《钢的城》中的乡音乡情是有自身特色的。比如在一个家庭三代人中、在一个班组的师徒之间,爷爷说的是东北话,媳妇讲的是四川话,儿子可能就是带点汉音的本地话。在小说的第二章中,老模范祝永明责怪老伴袒护孙子是浓重的东北话:“护犊子”,而媳妇在一旁帮腔却说的是汉话“惯死了”等等。这融合着南腔北调,东吴西蜀各地的方言土语,在小说中俯拾皆是,为小说抹上了一股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透射出《钢的城》特有的历史厚重感。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从第一代临刚人起,就来自中国的五湖四海。据史料记载,一百多年来,临钢历经汉冶萍大冶钢铁厂、日本占领时期的“日铁”、国民党接管的华中钢铁公司、新中国的大冶钢厂……不仅留下了许多中西合璧的厂房、机器、办公楼、宿舍等历史建筑和遗迹;而且,多次面向中外、全国各地引进和招收技术人员和工人,他们在这里生产生活、安家落户、生根开花,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工人居宅区内,还能见到临钢职工外国籍的妻子。他们居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凝聚着共同的追求和梦想,邻里之间、师徒之间、工友之间,都结下了不了情,谁调走了,还会像亲戚一样地走动。
因此,《钢的城》中的乡音乡情都是有故事的。小说中的副总经理田鸣建为了协助新任的临钢总经理易国兴拉近与炼钢分厂厂长祝大昌的关系,很快就查到了易国兴的爷爷与祝大昌爷爷的一段历史渊源。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远在山东的易国兴的爷爷就来到湖北钢铁厂打工,遭受日本侵略军的毒打,跌进湍急的江流中,被祝大昌爷爷祝洪栢救起,由此,两位工友结下了终身难忘的世代之情。
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工人村苏式建筑群——就是孕育钢铁乡情的“摇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祝大昌与付佳刚两家三代人,父辈来自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这里结成了世代友情。两家人在人生路上相互勉励,相互照顾,即便有了矛盾都能互相包容,在付佳刚犯错误坐牢的时候,祝大昌仍然极力挽救。
那一座座平炉台,那一棵棵池塘柳,那一间间更衣室,都在记录着一个个“师徒如父子”“工友如兄弟”“远亲不如近邻”生动的故事。它抚慰心灵,催人奋进,激励临钢人向着人生理想的巅峰不懈地攀登。
散发魅力的“钢铁风俗”
作者笔下的“钢的城”是充满魅力的。小说开篇用生动的笔法把百年钢城的山川地貌描绘得如诗如画:那“江南岸数里,顺着大江走势有一山名唤黄荆山。黄荆山与大江间的这片狭长地带,便是临江钢铁厂所在。”那“厂房阔大方正,烟囱高耸入云,白日汽锤轰鸣如雷,夜晚灯火通明如昼。厂房内更是钢花飞溅,铁水横流”。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就把读者带进了临钢人的生活中,展现出临钢特有的风俗人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钢城人是骄傲的,钢城的效益好,临江城的姑娘都眼巴巴地盼着嫁个钢厂工人,好过上富足的日子。”
与临钢伴生的“好吃一条街上”的蔡红小餐馆是展露临钢人性情的“俱乐部”。那场下岗工人与在岗工人分别的“散伙宴”就是生动的再现:一群被炉火熏烤得身上留下伤疤的工友,此时聚在一起,没有眼泪、只有情义。留岗的职工把仅剩的班组平时积蓄一点钱分给下岗的职工,下岗职工纷纷把还没用完的一元、两元的饭票掏出来留给在岗的职工,共同地唱起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
那高挂大红横幅的“大战一百天”“夺取新年第一炉钢”火热的冶炼轴承钢、汽车用钢、能源用钢的场面;那轧机旁粗犷的呼吼、争分夺秒轧制中厚壁无缝钢管的操作场面……就是一道道临钢人奋斗的风景线。那饱含着工友情的一瓶酒喝两个钟头、坐在澡堂里互相搓背谈心、分别时的“长拥礼”等等都是临钢风俗的“浓缩版”。
企业有自我发展的“小世界”,也有与广阔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千丝万缕联系的“大世界”;既有在改革发展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方法论、执行力以及生产、管理、技术法宝等,也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与外部世界共同发展而形成的外联、营销、服务客户的“关系”“规矩”和“潮流”等等。《钢的城》将这些企业文化的“风俗”“人情”诠释得丰富多彩。
总经理俞钢在新临钢推行的“机制创效益,股份促发展”“改变竞争规则,走共生价值之路”等等一系列分配机制、股权激励改革充分地体现了企业新时期发展的新景象。
在打开钢管市场中,祝大昌与私企宝鑫实业公司的彭老板斗智斗勇的“生意经”、与美国客商罗切斯交往中的“异国情”、应对美国、欧盟钢铁反倾销的对策,还有祝国祥采用“乒乓外交”手段,攻克西北机械制造总公司老板于老头,打开销售市场的“公关术”等等都是企业现实风俗文化的生动写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油田吃油田”等一条条顺口溜、一句句俗词俚语在小说中不断出现,展现出“钢的城”内外的世情百态。一位包钢老总看了《钢的城》后,评价道:“这部小说就是一部企业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