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之秋,我收到俊华先生寄来的《鸟语》,是他的刚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油墨的香味还很浓。我禁不住翻开一读,却意外地收获到一份久违的真诚。真诚这个比金子还贵的品质,在《鸟语》集中无处不在,无不感人。
我读集子中的《没有母亲的年》,是一边读一边泪流满面。是什么这样地让我感动呢?是真诚,是弥漫在作者朴实含情的语言中的真诚。母亲不在了,按风俗头年必须得回老家过年。文中写道:“腊月二十九清晨,进入果城里,车里回荡起吕继宏的《父母在家就在》的歌声……车很快到了村口,放下行囊,我有些不知所措,漫无目的地在家里转悠。原木的大门,宽敞的堂屋,八仙桌摆在堂屋中央,家什一样没变,只是灶台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灰尘,家里再也看不到母亲瘦小的身影,听不到锅碗瓢盆的响声,闻不到热气腾腾的猪肚老鸡汤。仿佛不是回家而是走进了一个陌生的冰窖。母亲不在,家,真的就荒芜了。”这是写母亲不在后“我”刚到家的况味。接着写吃年饭的滋味:“今年的年饭也摆满了一桌……却都不是自己要吃的,找不到正宗的母亲菜,面对如山的菜肴,味同嚼蜡……”最后写在家过完没有母亲的年离开家时的情景:“在老屋度过三朝年,我们分头返城,汽车刚发动,就响起吕继宏的歌声,是那首腊月二十九回家时没有听完的《父母在家就在》……汽车已经挂上了档,脚还踩在车刹,我还在听着吕继宏的歌声。”回家时听的是这首歌,离开时听的还是这首歌,首尾呼应,以歌代哭,通篇就是用这样朴实含情的语言,把没有母亲的年那种空荡无着、悲思迷茫的年味写得荡气回肠,感天动地。
《鸟语》集子中那些写亲情、乡情,寄托着作者对故乡亲人、土地、山川、风物的怀念,以及对变迁的感慨和忧患的篇章,篇篇语言都是这样的朴实,朴实中弥漫着真诚的情感,带着真诚的魅力,感动着我。我想,只要是真诚或者怀念真诚以及渴望真诚的人,当你读过它,定有我一样的感动。《鸟语》集子中的真诚,不仅是弥漫在作者朴实含情的语言中,也渗透在作者所写的人物、畜物,甚至没有生命的物件中。集子中写了很多的人,有自己忍受困难而去接济他人的农民,有风霜雷雨中救护东方白鹳甘当鸟爸的工人,有为抗洪摇船通宵而不讲报酬的老船夫,有巡湖救人的老渔民……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往往易被忽视或遗忘的平民百姓,而作者把真诚的笔触专注他们,饱含深情地叙写他们,让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世俗的民间不缺高尚与美好,真善美在他们的身上演绎得是那么真诚、朴实、博大、深沉。我永远忘不了《忆父亲》中的那一幕:“安葬父亲之前那几日,前来吊唁父亲的亲戚和乡亲很多……陆陆续续有乡亲来还钱,一元两元十元不等;有人来还粮票,半斤八两三五斤不等;还有人来还大米、还谷子、还小麦,一升两升三斗,都说是父亲生前借给他们的。还有一位老婶子还来一箩筐谷子,说这一箩谷救了自己一家人的命!已经过去十八年了……‘兄弟现在走了,人死这笔债不能烂啊!’说完,跪在父亲灵前失声痛哭。”平时把儿女们给的好点的烟去换成几分钱一盒的劣质烟抽的父亲,原来把逢年过节儿女们给他接济生活的钱、粮自己没用,都一分一两地攒着,去接济了比自己更困难的人。父亲不过是一个农民,平凡而卑微,但从他的一分一两、一谷一麦的所为中,我看到了人间的大爱。仁爱——守诺——感恩,构筑在乡土之上的这幅真诚温厚的图景,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渴求的美好吗?
《鸟语》集子中也写了不少的畜物,有牛、有狗、有猫、有鸟……它们在真诚的笔下,一个个都是憨厚、勇敢、善良的化身,人类的好伙伴和好朋友。如《我与黄牛》中的黑牯,在一次天快下雨了,‘我’骑着黑牯赶着回家,在经过一段被青草掩盖着的送水堤时,黑牯的一只脚踩到了滑坡处,它“重重扑跌在地,我被抛到坑里,手还扯着牛绳,身体还悬在半空……黑牯紧紧地趴在地上,不让身体下滑,鼻子被勒出的鲜血一滴滴地溅在我手上、脸上,直到我侧身揪住旁边的一把青藤,脚着了地,黑牯才艰难地往后退缩回去,试探着做了几次预备动作才站了起来。牛鼻子流了好一阵的鲜血,红肿一片。”这是一头笨牛吗?我读着这样的描写,我感到我不如黑牯。黑牯的通达情义的灵性,忍着滴血的痛也要拉住悬在半空的‘我’的真诚,远远超过了我们自以为聪明的常人。还有那只名叫赛虎的白狗,黑夜里跟在‘我’的后面护送‘我’回家,当它发现前面有一条眼镜蛇时,突然从‘我’身后跑到‘我’身前,结果它被蛇咬伤中毒了,‘我’却逃过了一劫。就连没有生命的物什,在作者的笔下,人对它的尊重和爱恋也是那么的真诚。《钟语》中的那半截废钢管做成的钟,父亲敲了二十多年,它按照父亲敲打的节律发出出工、收工,集合、逃散不同的钟语,它见证了父亲的勤劳和善良,父亲把它当作最真诚的伴侣。父亲去世后,儿女们把它找了出来,没有当作废品卖掉,而是为它举行了葬礼,把它埋在父亲的身边,让它陪伴着九泉之下寂寞的父亲。一截没有生命的钟,与父亲相遇相伴,最终成为生死伴侣,儿女们对钟的礼遇,可见尊重真诚之至。《钟语》中的钟声和葬礼,唤起我对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怀念。
《鸟语》中的真诚,除了体现在以上方面,还流淌在它自然叙述的建构中,凝结在它朴素而独到的感悟中。文贵有感而发,自然而成。读《鸟语》时,我在不知不觉中能感受到它篇篇是来自生活,有感而发,情动于衷的作品。正因如此,它的每篇散文的成篇犹如大山流水,水到渠成,结构文脉自然流畅。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没有为了结构而结构的七弯八拐,没有故弄玄虚的晦涩,没有装腔作势的矫情,有的是作者对生活的自然、贴切的呈现,还有带着烟火味的感悟。农家厨房里的油烟味是不被人注意和喜欢的,而作者从中感悟到:“油烟味能把家烘托得热气腾腾,生机勃勃,充满温馨。”把人生比作一本书的人很多,而把它与农家的家常便饭联系起来去感悟的人少有。作者在《阅读人生》中写道:“不要认为一生平淡无奇,不值得一读。任何人生,都有可读性,读进去了,就像吃母亲秘制的粉蒸肉、手擀面、糯米饭。平淡中品清纯,也能百嚼不厌,回味无穷。”只有有过底层生活经历,真诚对待生活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独到的带着烟火气息的感悟。
读完《鸟语》集,掩卷沉思:一个人凭什么走远,一本书凭什么留传……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审美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此时,我想起的是集子里《一生只做一个馒头》中的老师傅说的话:“面的筋道,全靠双手揉搓出来,老面要揉熟、揉透,直到面粉自然成团,滑腻光润。否则,老面是醒的,馒头蒸出来看着没劲,嚼着没筋,功夫不到,骗得了自己,骗不了顾客的嘴巴。”老师傅这朴素的话里藏着深刻的两个字——真诚。老师傅从“公社食堂”到今天的馒头小店,时间跨过了半个多世纪,但他把一生的真诚做进了馒头,赢得不绝于耳的赞誉,今天依旧招来络绎不绝的顾客。真诚是为人之根,也是文学之魂,俊华先生正是紧紧恪守着这根这魂,像老师傅做馒头一样,把自己的一腔真诚写进自己的作品里,从而使作品散发出朴实、自然、深情、温厚、本性的魅力。正是这样的魅力感动着我,才使我读完了它,还久久不能平静。一本拥有真诚的作品,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它的魅力会依然存在,能跨越时空,唤起不同时代的心灵共鸣。
我相信:唯有真诚,方可永远。为人如是,为友如是,为文亦如是。
作者:黄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