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继李杜之后又一座文学高峰,他在诗词创作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千百年来,只能仰望。光辉灿烂的文学成就,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伟大人格,身处逆境仍保持饱满磅礴的生命热情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一切使他成为深受后人敬仰的伟大人物,千百年后仍然散发着芬芳永恒的魅力。
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创作的《何处不归鸿——苏轼传》,按照时间顺序来叙写苏东坡的生平事迹,脉络清晰。从眉山出生写起,少年立志,赴京赶考,金榜题名,到签判凤翔,通判杭州,乌台诗案,直到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如江河逶迤,时而缓缓流淌,时而大河奔涌。这部作品以时间为经线,以苏东坡的求学经历、婚姻交友、政治生活为纬线,直至他去世,巨星陨落,精彩呈现出苏东坡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生。书中全方位展示出一个真实立体的苏东坡,把一个光彩照人的文学巨匠,一个心系百姓心怀天下的政治家,一个为人真诚率性天真的乐天派展露无遗,同时也真实地展示出北宋王朝危机四伏的社会矛盾。
方志远教授是史学博士,因此他在为苏轼作传时多用比较的方法来表现苏轼的性格。比如在对待王安石变法之事上,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便往京师洛阳编撰《资治通鉴》,十五年里绝口不提朝中政事。苏辙被排斥到河南府后,也不再上书议论新法的是非优劣。他们的行为,虽不能说是明哲保身,但至少也可以算作是韬光养晦。而苏轼则不同,他看到新法的弊端,知识分子的良心不允许自己保持沉默。他首先抨击了朝廷兴办官学、任命教官的不切实际,被王安石排斥到开封府任推事后,又继续向宋神宗连上三封言辞激烈的诉状,对新法进行全面批评。本书通过比较的方法,突出了苏轼不吐不快的个性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同时也展现了其不懂审时度势、不会保护自己的缺点。书中还多次运用比较的方法,譬如苏辙后来被贬雷州,百姓们热心为他找合适的房子,与后来章惇被贬雷州后,百姓厌恶其人品,使他租不到房子的窘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苏辙与章惇相同的遭遇,不同的境况,表现了公道自在人心的道理。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在文坛可谓是独领风骚的巅峰之作。因此,本文在叙述苏轼的人生际遇时,引用了他的大量诗文来加以佐证。从这些诗文中,我们既可以欣赏到苏轼卓越超群的绝世才华,和对妻子王弗温柔细腻的缱绻深情,以及他面对人世浮沉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这些诗文也丰富补充了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诗文的引用更使这部传记作品增添了无穷的文学韵味,读起来感觉此书文气斐然,值得反复咀嚼回味。
这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旨在向作者介绍大文豪苏轼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命运多舛的仕途经历,以及不朽的人格魅力。语言朴实无华,少有抒情性的渲染和议论性的评点,多为客观平静的叙述,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思索空间。让作者透过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自己去思考,去审视,去探究,从而让自己的内心更贴近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更深刻感知一个伟大人物的心灵悸动。
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采用图文并茂的编排体例。文前选取苏轼的最具代表性的书画作品《寒食帖》《题王诜诗帖》《潇湘竹石图》《雨竹图》……书后有苏轼一生流离的轨迹图和宦海浮沉表。前者具体展示了苏轼书画达到的艺术成就,后者直观形象地展现了苏轼的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这种编排体例对苏轼非凡的艺术天赋和面对贬谪仍保持淡定从容的旷达胸怀,具有很好的烘托作用。如此编排,非但不是为蛇添足,相反足见作者之匠心独运。
“人生处处何所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永恒的坐标,他就像一只飞鸿,在人间短短停留61载,但在天地间却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华,千百年来,后人追慕仰视。无疑,《何处不归鸿——苏轼传》给我们精彩呈现了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是全面了解苏东坡精神世界和艺术成就的生动范本。
张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