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个读书会上,听青年作者宋春来谈到她读研期间,每天都得走三四十分钟的山路,才到了珞珈山的半山腰,半山腰上有十八幢别墅群。抗战期间,南京沦陷后,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战中心时,蒋介石、陈诚、周恩来、郭沫若等国共要人曾居住于此。而宋春来所就读的武大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的办公地方,恰好就是郭沫若先生当年所住的别墅,由此她觉得自己要更加勤奋、刻苦攻读。
郭沫若在传记《洪波曲》里回忆他在珞珈山的生活时写道:“宏敞的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建筑的白垩宫殿,山上有葱茏的林木,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个浩渺的东湖,湖水清深,山气凉爽,而临湖还有浴场的设备,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是教书的人,是有福了。”显然,能在东湖畔和珞珈山上读书是幸福的。
宋春来谈到,她在武大时每天走在森林气息浓郁的珞珈山上,走在鸟语花香之间,还常能遇到小狐狸。珞珈山的小狐狸温柔而不怕人,所以常能投喂。在宋春来的笔下,小狐狸“是走错了时空的维度而无意中来到珞珈山的,她是蒲松龄看见过的白狐”。珞珈山当然不只有白狐,也有红狐,“那是伴过我晨读的红狐,那是在半路上等过我的红狐,那是目送过我下山的红狐,昨夜它在我的梦里飞奔。”这珞珈山的生态着实让人神往。
想到武大,更多人最先想到的还是樱花。“她们青春、靓丽、妩媚、洒脱,她们在春天的花园里长袖善舞,她们的微笑撒下了无数梦一样的花瓣。”这是宋春来笔下的樱花雨,但她眼里的樱花不单像美女,有时又像大雪,像静静的梦幻,当她在滚滚的人潮中回眸时,只见“花海中青瓦古朴的樱顶如雪,春深似海的珞珈山绚丽无边!”
武汉大学号称中国最美大学之一,通过宋春来的散文集《风华正茂,我的武汉大学时光》,可以领略到其一年四季中不同的美。“雾中的珞珈山弥漫着朦胧深邃的美”“雾气中隐现出亭楼和翘角,仿佛那樱花城堡就是巍峨壮观的天上宫阙”,而“雨中的珞珈山是一段乐章”,雨后的校园“清脆的鸟鸣声也被雨水擦亮”。大雪飘过珞珈山的时候,作者的心“早已伴随着那晶莹剔透飘了起来,也飘到了我的梦中。”这样美丽而有意境的句子和章节在散文集中俯拾皆是。
这本散文集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很精短,行文流畅自然,不矫揉造作,体现出年轻作者的心灵悸动和青春追梦人的情感火花。作者能随手记录校园里的点点滴滴,积少成多,终有收获,这是可贵的。
《孟子·离娄上》曰:“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大学》中有言:“欲知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无疑是文化人的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在宋春来的散文集中,《家国情怀》正是散文集六个部分中的第一个部分。其开篇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人》,这个身材魁梧的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背后的故事》及《“像个工人的样子!”》中,作者依然是以十分简洁的文字,讲述宏大的故事和难忘的记忆。珞珈山下,曾经有一个牵着毛驴来测定武大校址的人,他是有家国情怀的人,他就是“地质元帅”李四光;在武大樱园狮子山顶,作者看到了一个双眉紧蹙但目光如炬的诗人塑像,她立刻就想起诗人那首耳熟能详的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宋春来的心中,有家国情怀的人,也是那个为母校捐款比1亿元仅差1元的人;也是那个做生意搞经营太抠门、但为社会捐助总额超过了1亿元的人;也是那个像梭梭树征服沙漠一样征服自我的人;也是那些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收获着沉甸甸光芒的人……显然,厚重的家国情怀正如珞珈山的烟雨,把一代代的珞珈人熏陶和滋养。
散文集中第四个部分为《仿佛时光消失了一样》,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章节。“我喜欢山顶上的寂静,喜欢那清朗的月色,喜欢那漫天的星光各自静默地发光,喜欢我的灵魂好像在宁静的夜空中漫游,仿佛时光已经消失了一样。”“在这寂静的地方,在这幽静的林间,坐在石头上的我和万物一样,全是好风景。”作者仿佛是在悟道,宁静的心境跃然纸上,而逼真的画面,尽显语言的张力。“像梦一样的白玉兰,如同一盏盏柔和的壁灯,照亮着我酣睡的梦境;像梦一样的白玉兰,也如同一个个长袖善舞的青春少女,在梦中清纯地微笑。”这梦一样的白玉兰,这壁灯一样的白玉兰,给作者多少遐想。在这里,细节的描写有静有动,表现了思想与情感,让人走进了诗意之中。在《我想起风卷残云这个词》中,作者写是两群椋鸟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来,叽叽喳喳地啄食香樟果后,又像两朵黑压压的乌云忽地升腾而起,消失在视野的尽头。这些细致的观察,纯净的描写,天籁般的自然之声,让人难忘。
“青春是美好的,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作为最富有朝气的群体,让我们把自己的追求与祖国的事业紧紧相连,让我们用青春的激情、坚定的信念迎接挑战吧!让我们以顽强的拼搏、敢于奉献的精神收获无悔的青春记忆吧!”这是书中《让青春无悔》一文中最后的一段话,录于此,算是和作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