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诗篇从西周初年绵延到春秋中叶,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时代久远,《诗经》中描述过的物事至今仍有踪迹、名目可作比照的,很可能只剩下了大山、大河与植物。那么,终南山究竟在哪儿?齐长城有着怎样的历史?地域文化如何在《诗经》中体现?漆树为何能反映出中国早期审美?翻开《诗经地理》这本书,我们可以在人文山水中寻访古代中国。
此书主要讲述与《诗经》相关的山、水、植物三个方面的话题。它们既是相对恒定的自然物,塑造了一地的生活形态,也参与塑造了一地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核。于是山、河、植物成为三条脉络,像一副骨架,搭起了《诗经地理》全书的主体结构。全书以《诗经》这部经典传世文献记载为线索,以其中提及的地理要素作为切入点,将先秦时代的历史与文献记载相结合,从历史走进现实,从现实反观历史,为读者讲述千年以前的中国样貌。
世事变化如浮云,山和水却是可以寻找与感知的恒定自然物。在《诗经》描述的山地里面,此书选择了首阳山、泰山、宛丘、终南山和随枣走廊;而河流,选的是淇水、汉水、渭水、汶水和汾河。除了踏访,记者们还做了大量历史阅读和学者采访,但是在文字中所呈现的山水格局和人情故事,其描述的起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来自记者以客观视角进入的当下与现实环境,而不单纯是文本及其演绎。
终南山在古代便与隐士、修道结缘,成为一座灵山。然而,这与现实中的终南山、《诗经》中提到的终南山都有区别。在历史上,广义的终南山指的就是秦岭,狭义的终南山指的是陕西省境内西起武功,东至蓝田的秦岭中段;今人通常所说的终南山则是指陕西省户县境内的终南山中段山脉。《诗经·秦风》中《终南》以“终南何有”的发问,描述过当时的终南山是一座植被丰富、物产富饶的山脉,对于依赖农耕为生的周人自然是天赐的福地。《诗经·小雅》中《天保》一诗道:“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这首祝愿君主的诗歌,流露的祝愿之心透露于文字表面,那一句“如南山之寿”更为后人改为“寿比南山”而广泛运用。终南山从地理到历史,最后到人文层面则升华成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祝福。
《诗经》所涉及的题材,无论婚恋、战争、农事还是祭祀,都流露出一种真挚、单纯的情感。《诗经》形成的阶段,正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如今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的东西,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它们的基因密码。通过对山、水、植物的考察,我们得以透过那层仿佛古物表面因岁月形成的“包浆”,无限接近那段古老文明的纯真时代:文化不是凭空存在,它的载体是人,在人的行为中,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确,好好想一想,所谓《诗经》的地理本质,其实源于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