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是目前广受家长关注的一本书。这本书之所以被家长关注,是因它涉及两大话题:一是中国古典文化学习,二是少年儿童的教育。
一本小书,如何把这样大的问题说清楚呢?
《陶渊明也烦恼》的作者青年学者黄晓丹举重若轻,从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化中挑选出若干正宗、高雅、有趣、有用的经典美文,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有时进入古代文史层面,介绍美文的来龙去脉,有时进入现代心理学层面,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以及与经典的对接口,有时分享自己少时的阅读经历,几个方面交相渗透,明白晓畅,似溪水深山流淌,叮叮咚咚,沁人心脾。
这本书表面看上去轻松自如,背后则是作者多年读书思考的全面累积。作者从小就自发读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古文,到本科、硕士、博士,出国交流学习,毕业后在大学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她在中国古典文化海洋中已浸淫几十年。加上天资聪颖,辛勤劳作,多年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这是硬功夫。从本书可看出,作者视野开阔,慧眼识珠,徜徉于古典大海,认真检视,研究过往学者的评价,再一一甄别,这是真功夫。书中从“古代的儿歌”开始,串联起了《诗经》《论语》《庄子》《唐宋传奇集》《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再从儿童和小学生的趣味角度,介绍如何进入、如何选择、怎样发现其中的烟火味和跳动着的生命;还别开生面地推介了《太平广记》《声律启蒙》《随园食单》《陶庵梦忆》等开脑洞的趣文,也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坊间背《弟子规》、穿汉服之类仿古热度,以及如何防范一些糟粕。本书的选文、推介和讨论,都显示作者广博深刻的学识。
作者对现代心理学也十分熟知,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温尼科特的过渡性空间和过渡性客体,到荣格的象征性表达与转化、河合隼雄的东亚文化心理等,都成为她挑选合适经典和寻找阅读入口的科学支撑。作者在小学教育系教过儿童文学课,能熟稔地将心理学理论渗透到整本书中。比如如何以尊重孩子的方式去逛书店,要不要在叔叔阿姨面前显摆孩子的背诵等,其观点都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的应用。在讨论“学校传统文化,有没有所谓的关键期”这个问题时,书中即运用了河合隼雄的著名论断:“儿童的成长就像种子发芽,在它发芽之前,你根本不知道在它的内部做了多久的准备、蕴藏了多大的力量。所以我们不能指望每天都把种子挖出来看一看……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给它恒定的营养和温度,它可能表面看起来什么变化都没有,可是某一天,忽然就一下子抽芽长大了。”真是对家长焦虑的缓解剂!
在书里,作者不时会提到自己小时候的某种心理情状和读书情况,委屈的时候,得意的时候,在诗词中获得慰藉的时刻,在可笑可爱的读物中开心大笑的时刻,面对大人要求当众背诵的小小伤害,她心灵深处的秘密花园等等,都隐含了她成长的密码。书里也分享了自己“不爱读四大名著的原因”,“如何在动手设计自己的旅行路线”中习得传统文化的经验,以及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诸多疑惑等。
本书更重要的是在释读传统文化时渗透了作者的现代意识和理念。从本书中,我们可看到作者是如何看重每个人不同阅读趣味的正当性,同时,我们也看到她如何理性清明地缕析一些不大符合现代文明的篇章,批评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所谓仿效古人的行为方式。其逻辑分明、平和理性的讨论方式,正是现代公共话语所提倡的说理方式。正是获得了现代性的目光之后,我们才更有能力去重新拥抱自己的传统”,“用‘人’这个核心,把‘中国人’和‘现代人’联结了起来”,在安顿了自己情与思的同时,也让书中内容生气蓬勃,气韵贯通,有如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