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旧笔记本,红色塑料封面。昨天翻箱倒柜找东西时翻出。扉页“天津日记”字样,页中杭州风光插图——西湖宝和塔、平湖秋月、孤山放鹤亭、九溪竹林等,似有违和。且不管它。这是我八十年代的阅读记录——具体是1983年至1987年间——的购书(包括订阅报刊)登记。也不只是购书。这段时间的借书、读书等诸多书事,也时现其中。为我钩沉当年个人阅读史乃至心灵史,保留了线索。
重新翻阅,感慨不已:那几年,买书多啊,成了我的大务要务。
例如,1983年6月28日,收到商务印书馆书多种:《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剑与犁——泰勒回忆录》《政治正义论》《神学政治论》。同日,收到战土出版社书一包,牛皮纸包装。拆封,是《西洋世界军事史》《苏联武装力量》《战争初期》《失去的胜利》《闪击英雄》《坦克战》。
7月30日,商务寄书多种,有《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政府论》《社会契约论》《人类理解研究》《人的使命》《麦克米伦回忆录》。商务这些书,多是汉译世界名著。
9月28日,收到世界知识出版社寄书5种:《第三帝国的兴亡》《第四帝国的崛起》《战争回忆录》《外交风云录续编》《激荡的百年史》。收到华东师大出版社《我的生平》。
以上都是邮购。那几年——至少那几年的头几年,大部分说得过去的书,多半得自于此。那时汲汲于此。在本地书店——那时主要是新华书店——当然也买书,如《伯罗奔尼撤战争史》。古希腊人关于国家的论述吸引了我。它透露出清明的理性。当然那只是城邦型小国。治小国如烹小鲜。
“线下”买书,则多赖行旅。
1983年9月底10月初,横江而渡,有洪湖之行。之后顺流而下,到了湘北岳阳,再坐火车,返回我们这座鄂南边城。此行,买到《世界文学三十年优秀作品选》《在最后一节车厢里》《挤奶女的罗曼史》《戴望舒译诗集》,乃至洞庭风光、君山导游明信片、小册子等,逾20种。
从购书目录上明显可见,那时买域外书极多。年轻啊。这也符合时代精神,走向世界嘛。几年后买到《永玉三记》。“三记”的画这里就不说了,配文倒是真有意思,文笔之佳,绝不在许多作家包括名作家之下。之前,就是因为他——《太阳下的风景》,我才发现沈从文。
1983年末,有一份当年的购书总结:全年购书总金额210.94元,购书总数280册。笔记里有一处记载,那时我的月薪是45元。那么,全年薪资总计是540元。买书开支,占去了工资的四成左右,委实不少了。次年初、父母为我买了一个四格书柜。这是我有书柜之始。以此,更加大治群书。
这么多书,书资是怎么筹措呢?今已不可详考,但稿费是一端。1985年早春,工人俱乐部书展,展销的好像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书。我见到慕名已久的“走向未来”丛书,小开本,封面白底黑图。我买了《探险与世界》《增长的极限》《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随后写了一条消息。不久,竟收到川人社寄来的一笔稿酬。它自然又被用来买书,扩大消费。还有一些别的稿酬,虽云不多,但积少成多,于购书不无小补。顺便一说,“走向未来”自有价值,终而这种编译体比原著总还是差点味道。
和书资有关的,还有一个另类故事。1984年冬,江城改稿期间,省内各地作者穿梭往来。就结识了其中一位。抵足夜谈,竟还很谈得来。他听我说可以买到三联书店的《傳译传记五种》,当即托我代购,言明书到付款。当时也没想想,他身处地级市,买书包括买《傅译》,不比我更有条件么?书很快买到寄去了。说好的书资呢?从此查无音讯。二十多年后,某天看报,吃了一惊,原来他已进步成那个地方的大领导。更为吃惊的是,他竟然“那个”了。这可真是“起宴塌”。现在想来,傳译“风波”,盖已预伏征兆乎?
好像是张承志的话:字面上的八十年代。这里移用来专指八十年代的出版物:书籍,报纸,期刊。它们由字组成,构成字面以及字面上的八十年代。经过它们,那个年代生动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个时代的精神,闪烁在字面上——暗淡或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