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家人》是陈建功主席1983年发表在《北京晚报》的作品。我经过反复阅读,感觉这个作品艺术高度、思想深度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越读越喜欢。
为什么喜欢呢,我谈一下自己的三个收获:
一是人物典型性非常突出。这个小说主要写了两个人,娘家哥哥,娘家二姐,死者大姐只是做了陪衬。
娘家哥哥一出场,那架势、那派头就让人感觉山雨欲来,小说里用了“气宇轩昂,登堂入室,一言不发”来叙述,经过作者的渲染与描写,一个“搅屎棍”的形象跃然纸上,埋下了最后要“搞事”的伏笔。娘家哥哥成了乡村社会中刺头儿典型。
而娘家二姐,写得更是细腻,传神。哥哥是出嫁女的靠山,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娘家人为自己出头,撑腰,最得罪不起。但又担心这个固执的哥哥在自己死后不知又掀起什么大浪,最怕自己也遭遇大姐的命运,便小心翼翼、转弯抹角地提醒娘家哥哥,“您这么大岁数了,腿脚又不灵便,我这边要是有什么三长两短的,我看就不便惊动您了。”
这个二姐说话很有艺术,明面上说得好听,其实潜台词是:我死后,盼望哥哥不要搞风搞雨,全家人都对我很好。你就放心吧。说话的祈请语气,看哥哥脸色的无奈,写得淋漓尽致。是乡村妇女怕事,守本分但又充满智慧的典型。
这个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因为它成功地刻画了农村中的闹丧的一个片断,通过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展示人性的丑恶一面。
二是用词非常精准。《娘家人》遣词造句非常精准,如“往烟袋锅里拧烟叶儿”。一个“拧”字形象地暗示娘家哥哥认死理,掘强的牛脾气;又如“山羊胡子翘翘”,“不让人戳脊梁骨”等等,暗示这个娘家哥哥冥顽不化,抱残守缺。
三是不动声色地鞭挞了乡村的某些丑陋现象。76岁的老人,娘家哥哥来奔丧。这个娘家哥哥就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为了把“权力”发挥到极致,不惜对自己的亲妹妹开刀,就算开膛剖肚也在所不辞。这样血淋淋的残忍性,让人看到了人性丑陋的一面,而更让人胆战心惊的这些丑陋行为,总是打着维护正义的大旗干的,这就更加让人触目惊心。在宗法逻辑的自负与自信上,在这个娘家哥哥身上显得尤为突出。作者正是通过对开膛剖肚的这种夸张手法的描写,从而狠狠地鞭挞“旧规矩”残忍性。
《娘家人》,告诉我们,从事文学创作不是脚踩西瓜皮,而是要深入思考写作的思想意义和尽最大努力追求“一石三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