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际遇。而苏轼的存在,总能给在际遇中遭遇困境中的我们带来些许亮光: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是专为那些失意的人而活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或许正是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苏轼对生命本体的理解,更像是一种直面生命的方式。
苏轼的一生,故事多多,磨难多多。他去世之后,写他的书更是多多。人们似乎更希望通过不同角度从这位“文学史上的全才”、书法家、美食家身上,解读到更接近于自己所理解的东西。
某个意义上,苏轼兼容着中国传统儒道释三种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进则“老夫聊发少年狂”,退亦可“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当中,以“人生如寄”的方式过着自己。
有人说,苏轼的活法才是最高级的活法。虽然,他的一生都活在“被贬”的路上,但是无论到哪里,他都能将“他乡”活成了“故乡”。从眉山开始,然后是汴京(开封)、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我们循着苏轼的脚步,似乎每个地方都烙有“吾乡”的印迹。苏轼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落难被贬对别人,是一大苦、无法绕得过去的坎,而于苏轼,却是一幸。
从黄州开始,苏轼开始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烟火味。他取号“东坡居士”,不再将安世济民的朝堂生活当作理想。他花更多时间像普通人那样生活,钟情于吃、痴迷于花和茶,成为了一名资深的“文艺青年”。
“在人生之旅中,处于压力之下,每个人释放压力的方式不同。有人写作,有人听音乐,有人摩挲手中一百零八个佛珠……苏轼的想法是,寻找美食。”《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的作者彭治国在书里这样写道。
于是,从黄州开始,他煮“东坡肉”——“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贬到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再贬到更为偏僻荒凉的儋州,他仍然可以“食蚝而美”。
吃在苏轼那里,已经不单纯是解脱压力的一种方式,而变成了一种新的“生活美学”。“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有味是清欢”是给生命做减法,也是在舍弃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爱它。”
苏轼的生活美学的背后,藏着对生命的全部真相一种超然领悟。他与故乡、与爱人、与亲友之间,他对家风的理解以及他对生死的体悟,无不体现着他对生命的热爱。
苏轼是一个真人,一个善人,也是一个爱美的人,他是真善美的结合。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告诉千载后的我们,即使遭遇人生困境,我们依然可以过好自己。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这本书选取苏轼人生中的八个侧面——“故乡、亲情、赏花、友情、谈吃、家风、品茶、生死”,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苏轼与众不同的人生。这不是一本写苏轼的传记,而是向我们展示一个洒脱乐观、飘逸绝美而又亲切动听的苏轼精神世界的书。
当我们遇到逆境时,想想苏轼,也许我们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作者:黄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