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写,是复制知识最原始、最基本的方式,也曾经是唯一的方式。在纸张普及之后、印刷术来临之前,中间那一千年被称为汉字书籍的写本时代。在那个时代,图书制作与传播,远非我们今天所习惯看到的样貌。它的每一个环节,看似陌生,却又依稀相熟,就像一本蒙尘的经折装旧抄本,一页页在眼前重新展开,生疏的只是装帧与翻阅的形式,而其中的传达感与抒发的欲望,依旧潜藏在文字深处,为我们了然于心。
官方抄书
在写本时代,治学、典藏、传播文化都离不开抄书一途。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抄书团队,莫过于中国的官方抄写系统,足证中国典籍文献藏抄事业的早熟与发达。汉代著名的兰台、石渠、天禄阁,魏晋的秘书监,隋唐机构庞大的秘书省、中书省,都有对民间图书搜访、转抄、整理的专设部门。唐代是“写本”最为鼎盛的时代,分工甚至明细到校书郎、正字、录事、佐郎等具体职位。官方抄书是写本时代的主流,虽然它总是跟随着皇帝的喜好,宣扬正统,亦步亦趋,然而它对经典的综合整理,尤其是大型类书的修撰,仍然对写本古籍的传世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民间抄书
抄书是既能获得知识又可增加藏书的最佳途径,古人凡好学博涉者都有抄书经验。藏书家更将抄书视为其终身事业、醇雅的精神享受和人生一大乐事。那个时代的藏书楼都是一本本抄出来的,或是由主人亲抄,或是雇人抄写,遂初堂主人尤袤甚至有过抄书脱腕的经历。抄书也是打破阶级界限的教育行为。知识垄断、学术专守的时代被纸墨抄写的低成本所打破。抄书成学,成为每个阶层的士子们都可享有的机会,于抄写中增长知识,磨练毅力。东汉高君孟曾说:“我躬自写,乃当十遍读。”读书不如抄书,抄书不如写书,正是写本时代人们所习惯的治学原则。
佣书白头
古人为谋生计,以代人抄书为业,称为佣书。佣书人也叫做书工、书手、经生、字匠。佣书既可易米,又能寓学习于抄写当中。而且,和其他工作相比,可谓不失书生本色,所以是贫寒士子常见的一种生存状态。在没有印刷术的年代,抄书是获得书籍最常见的方式。抄本的需求量大,佣书的队伍也随之壮大。在历代佣书者的行列中,大名鼎鼎者举不胜举,班超、王僧孺、崔亮、萧铣……入仕之后渐成鸿儒巨卿,当日的佣书自业也成为一则美谈。白居易曾在诗中说:“布裙行赁舂,裋褐坐佣书。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余。”看来佣书的报酬是可以使人求得温饱的。一旦佣书人的书法称善,还能获得“高价盈倍”的薪金。并且,还将成为后世藏书者竞相争夺的善本。
抄写内容
汉代抄书以儒学经典为多,圣人之言,谶纬之学,汉代的写本见证了儒学一步步走向国家统治理论体系的核心位置。魏晋时期官府组织的抄书行为以史籍的修纂与类书的编辑为主,民间则开始出现宗教典籍的抄写活动,以及注重思辨与玄想的个人学术著作的转抄。隋唐是佛学与诗歌的时代,抄本之富,浩若烟海。三百多年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使其他领域的文献典藏也都日益充盈,造就了内府秘阁藏书“积如丘山”的状态。抄写的内容展现出写本时代主流统治思想的倾向性,也可从中窥见普通读书人的志趣与理想。以现代的眼光看去,往往是民间写本更好地保留了那个时代最鲜活的记录。
抄写介质
从刻刀到笔墨,从简牍、缣帛到麻纸、藤纸、草纸。纸墨技术的创新与成本的越发低廉造就了写本时代。汉末,捣胶和烟的人工制墨技术取代了原本自然取墨的方法,此墨“一点如漆”,有着万载存真的效果,更适合在纸上书写。晋代,一种笔头由紫色兔毛制成的“紫毫笔”也问世了。它笔锋精短,坚挺耐用,为接下来抄书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藏书只限于贵族的时代就这样成为了历史,平民借助价格低廉的抄写工具,开始享受拥有知识的快感。
写本传播
写本时代的作者脑中从未有过著作权与经济利益的概念,那是一个不为利写书的时代。著书不需要联系出版机构,作品完成后放到寺院或书市中,等人传抄即可。与后世的发行体系相比,写本时代的传播链条似乎更加有效,不用预测印数,没有积压,没有退货,作者直接向社会提供定本,只要喜欢,便抄去一本。史载,谢灵运每有一诗写出,“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洛阳纸贵”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并且,写本的传播过程是一个极具个人化的清整过程,每个抄写者都依据自身的使用习惯与文化语境,对书稿进行自发的校雠、评论、编辑,形成自己的版本。这与刻本时代的千篇一律是迥然不同的。
写本系统
在写本时代的抄写链环中,大多数抄书人是不直接面对原本的,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对书稿进行着二次创作。同一本书在写本时代可以有千百种面目,生成了一个复杂又有趣的写本系统。书名不一、卷次不同、文字谬异都是写本系统中常见的现象。在纷繁芜杂的传抄过程中,后面的抄写者会自觉地选择之前抄本中的名家校注本进行复制,这样就会生成一种或几种读者自由选择出来的通行本,也是很多人会去传抄的本子。到了刻本时代,刻书人臻选刊刻底本的过程,就是在探寻写本系统中的版本迷宫,去芜存精,精校精刻,清整出一个汇集众家所长的善本。然而,一个好刻本的诞生,也往往意味着它的底本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成为最先佚失的一批写本。
写本余音
写本从未衰落过。印刷术发明后,写本并未如想象中那样迅速陨落,它在藏书领域里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甚至凭借其书法价值与对孤本、珍本的传载能力而更受重视。宋代学者的态度是除非遇到了精校细勘的好刻本,否则宁愿自己抄书为学。那些当时无法正式刊印的书籍,更是依靠抄本才得以保存,《西厢记》《牡丹亭》《水浒传》《红楼梦》都是因抄本而流传至今的。
作者: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