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翰林是一个特殊的文官团体。他们多雅擅临池,以其作傍身与晋身之阶。他们的书法多工整端严不逾矩,故有“馆阁体”之谓。而清代的朝廷诏书、官员奏折、国家图书编撰、各级官府的文书等,所有的官方场合皆用“馆阁体”书写,以彰显国家的庄严和权威。
满整端直、安静敦重的方正之美,装束严密、展蹙敛放的紧结之美,圆浑和润、流转融通的圆融之美是清代“馆阁体”书法之美的表现。梁基永《馆阁之美:清代翰林楹联屏幅研究》通过对翰林楹联屏幅的研究,展现了馆阁体的美。
梁基永自幼初学书法时,跟随李曲斋先生,李曲斋是探花李文田的幼孙。作者耳濡目染,对清代翰林掌故、玉堂书法,颇有留心处。后来,又向上海高式熊学习书法。高式熊的先辈高振霄是甲辰末科翰林院编修。高式熊是当代书坛大家、印学名宿,曾跟随其父三十多年,对于清代翰林规矩、书法源流,极为熟悉。作者每次到上海请教,高式熊先生必详细解说,谈论上海遗民掌故,如沐春风。
20年中,作者还采访了香港的赖际熙和温肃两位太史后人,他们补充了很多往日太史生活的点滴。昔日香港还有不少亲炙翰林的老人家,能写标准的馆阁体,2019年,98岁高龄的高式熊先生仙逝,现在世间能写正宗馆阁体的人,只剩下给本书做磨墨示范的何幼惠先生,他的两位伯父都是翰林、进士。何幼惠兄弟从小在私塾受教,家庭与私塾教育,成就了最后一位馆阁体传人。并不是所有的翰林后辈都能写馆阁体,如赖际熙太史的幼子赖恬昌教授,虽也是香港的书法名家,但他自幼留学英国,其书法是后来学的。只有家庭出身加上私塾教育,才是学习馆阁体书法完备的土壤。风格看似单调的馆阁体书法一直不被研究者重视,今人谈论馆阁体,多有贬义。但启功先生曾言“我能写好馆阁体就好了”,先生尚且如此尊崇馆阁体,如果没有领悟其中之美,又如何理解先生之言?作者近距离请教多位翰林太史的后代与学生,在《馆阁之美:清代翰林楹联屏幅研究》中给出了答案。
《馆阁之美:清代翰林楹联屏幅研究》分为《从清代翰林楹联屏幅看馆阁书法》《清代翰林楹联屏幅精选作品》两部分。在《从清代翰林楹联屏幅看馆阁书法》中,作者从清代翰林制度与翰林地位、清代翰林书法与馆阁体之流变、对联屏幅上体现的馆阁体之美、翰林对联辨伪进行研究。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将馆阁体介绍给读者,使读者知道馆阁体是一种曾经的上流文化,其功过是非自有后人定论,馆阁体之美,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清代翰林楹联屏幅精选作品》中呈现的是数十件清代翰林的楹联和屏幅书法作品,作者都是翰林太史,其风格颇具代表性。
本书收录作品均为作者珍藏,为首次结集出版,大致可以勾勒出整个清代馆阁体的流变和概况。作者结合藏品,对清代代表性翰林楹联屏幅书法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整理、研究。作者从作品出发,对每一幅作品进行了赏析,不仅在书法上作独到点评,还从钤印、题款、用纸、润例、收藏价值等多方面进行文博普及,并介绍翰林地位、楹联格律等文史知识,让人们重新认识馆阁体书法。
此外,作者通过与多位翰林或其后辈的交往,对馆阁体书法之规矩、要点等进行阐释,并剖析馆阁体的流变、书风等。另外,作者结合多年的收藏经验,对其真赝的辨别亦作论述,供书法收藏者借鉴。尤为难得的是,书中收录的数十件翰林书法作品,不乏稀世之作,如罕见的同光四状元屏幅等,可谓研究馆阁体和清代书法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作者:郝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