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于1983年的《故宫国宝100件》是一部全面介绍紫禁城珍贵文物的佳作,近40年过去了,它依然是了解中国文化与国家宝藏的经典读物。如今它重换装束,对书稿和图片进行了编排与技术处理,再度回到读者视野,以全图、部分、局部多角度做立体的表现,整部书籍更显精致,更符合当下的阅读需求。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讲,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也是对《故宫国宝100件》全书核心意义的高度提炼。历史,常藏身于器物中,并借精美的形态在世人的脑海里扎根,《故宫国宝100件》即是对物质的历史客观性的证明。100件文物中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皆为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收录的部分文物在今天已难以一睹真容,在今天,唯有承载着文明、传承着历史、维系着精神的文字与图片,依然承担着阐释历史、引导价值取向、培育审美情趣的重大意义。《故宫国宝100件》再现出人类创造的代表性文化成果的实物遗存,极大地满足了历史主体的需要,它充分挖掘传世文物的“第四重证据”。
同时,评价王朝兴衰的不是兵戈相见时的杀戮与鲜血,而是文化上的欣欣向荣,是《清明上河图》中的大国盛世。对于史学家来说,栩栩如生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真实的历史画面,蕴含着极大的史学价值;研究饮食发展史的学者会从尊、罍、斝、觚、盉中发现当时酒文化的盛行;先秦青铜、唐宋白瓷、元代青花、成化斗彩、清代景泰蓝……《故宫国宝100件》呈现了工艺历史由繁到简、由简入繁的过程,文物得到了另一种途径保护,历史得以传承。
国宝之所以价值连城,在于其生存层次上具有无穷诱惑的魅力,《故宫国宝100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评论作品,它以微妙的文字把国宝的神妙之处写了出来,这些赏评话语既包含理论直观的表达成分,也有交流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审美形式。我们距离历史的境界太过久远,以至于对宋元山水、晋唐书法、明清绣品太过生疏,面对国宝,我们需要一种“视之如仪”的观物之法。仅以书中解读《九峰雪霁图》部分为例,赏析章法、笔法与画法三部分,总结出了严谨、凝练与清淡三种特点,与画作中的诗评“峰峦浑厚,草木华滋”遥相呼应,审美的意蕴来自物象内部的境界、轮廓的气质,促成了艺术品多义性的“意蕴”。多义代表着无限的可能,这正是人们所期待的,也是艺术评论本应提供给社会历史文化及生活世界的精妙理解。
另一方面,富丽堂皇的故宫本身是一副举世瞩目的“名画”,金碧辉煌的建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同时又少了些恬淡与闲适,自然景观的稀缺让山水画显得格外耀眼。在《故宫国宝100件》中,阅读《窠石平远图》的明澈澄清、《渔村小雪图》的清澈空蒙、《清明上河图》的市井风情、《水图》的碧波荡漾……在“第二自然”的审美观照中,人格与心灵充分艺术化,并实现朱光潜所言的“达到精神的完满,唤醒我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索”,在阅读中尽享洗涤灵魂的美感。不仅是山水画,故宫国宝具备的是与这座伟大建筑所相称的形而上精神,它们的美表现在匠者辛勤的构思经营上,在艺精于勤的完美追求上。这些国宝的结构、样态、笔法、神韵在今天历尽沧桑,已然是衡量艺术品美与否的绝对法则。
如果说“故宫三书”的《紫禁城宫殿》是对故宫宏观、外部的解析,那么这本《故宫国宝100件》则侧重于对故宫细部、肌理的认识,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全新认知。那些承有历史重负的沧桑古意,回应着时代的呼唤,成为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最好见证。
作者:祁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