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爱拼会赢》,以福建晋江高姓、叶姓两户人家为主线,反映以高海生为首的一批底层民营企业家在改革大潮中创业拼搏的故事,致力于把“爱拼会赢”的精神传递给每个观众,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改革的春风悄悄地吹醒了晋江这座东南沿海依山傍海的小城,人们开始打破禁锢向沿海开放城市看齐。该剧在“雷大脚来了”的传递声中开始,把镜头对准高海生、叶大莲、钱锦程等一群在时代大潮中敢想敢拼、迎难而上的年轻人。面对沿海开放城市涌来的改革开放初潮,高海生等人敏锐地从中捕捉到商机。他们开始组织乡亲们向外地商人雷大脚出售自家干货,不料被大队民兵连长齐二发等人作为投机倒把抓获,造成高家祖屋坍塌,高海生一家只好寄居高氏家庙。平湖公社遭受冰灾后,高海生等人将乡亲们的海产干货集中收购出售,本想为乡亲们谋福利,不幸被奸商所骗,血本无归。连续遇挫后,高海生没有退却,他与叶家合伙购买缝纫机,在高氏家庙开起了制衣作坊。没想到又被思想僵化的公社干部视为搞资本主义,缝纫机被没收,制衣作坊被关闭。在公社新任书记的支持下,才得以重新开业。从此,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小作坊如雨后春笋在晋江遍地开花。
为了让乡亲们早日富起来,江海生提出整合小作坊,把企业做大做强。然而,他的这一改革措施,遭到不少作坊主的反对。为此,高海生自己掏钱请大家去苏州鞋服厂参观学习,开阔眼界,终于统一思想,把零散的小作坊整合成高质鞋服厂。高海生因此得到大家的信任,被选为厂长。当高质鞋服厂面临时代大潮的冲击时,高海生又果断对工厂进行改革,对厂里原有的传统制度进行修改,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厂里原有的职工重新整合,该轮岗的轮岗,该清退的清退,该培训的培训,以提高职工的文化专业素质。通过一系列改革,高海生他们最终把高质鞋服厂做成了一家上市集团公司,成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剧针对不同年代和节点,用事实告诉人们,改革充满了艰难和曲折,只有勇于拼搏者,才能成为赢家。
晋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历史上,众多晋江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闯天下,他们靠着刚强、胆识和毅力,写下了不少商业传奇。《爱拼会赢》成功地塑造了高海生等新一代底层改革人物的形象。高海生自幼丧父,有着长兄如父的沉稳和豁达,也承袭了父辈敢于拼搏、诚信经商的传统美德。他精明能干,爱拼敢赢,有前瞻的眼光和试错的勇气,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寻找商机,遇到挫折从不言弃。在创业拼搏中,高海生虽遭受过祖屋的坍塌、失恋的痛苦、奸商的欺骗、伙伴的质疑、亲人的误会、火灾的打击、对手的中伤、恶徒的伤害,但他一次次勇敢奋起,从未退却过。当乡亲们的干货被骗时,高海生一边写欠条一边办起了制衣作坊。当经不起风浪的个体小店面临淘汰时,高海生主动提出整合小作坊。当高质鞋服厂遭遇市场的挑战时,高海生果断改革,把企业做大做强。当钱锦程辞职自行创业遇挫时,高海生不计前嫌请他回公司。当几个小厂因布料涨价面临倒闭时,高海生与叶茂盛采取措施,伸出援手,使其渡过难关。所有这些,让观众从高海生的身上,看到了晋江人的刚强、胆识、灵性和人情味。还有叶大莲的敢作敢为和自强不息,叶茂盛的坚韧不拔和奋发图强,翟友道的勇于拼搏和献身精神……一群鲜活而有个性的底层励志人物跃然在观众面前,让人们感到真实可信,从中汲取到力量。
《爱拼会赢》通过主人公高海生和同伴们的所作所为,较好地诠释了这一思想。高海生的父亲高汝贤当年下南洋闯世界,盘缠是乡亲们帮他凑的,高父不忘初心,10倍奉还乡亲。高海生相承父亲诚信创业的品德,时刻不忘为父老乡亲服务。改革开放初期,晋江遭受罕见的冰雹灾害,乡亲们处于无钱买秧的困境,高海生带领钱锦程、翟友道前往樟木卖干货,帮乡亲们图谋“救命钱”。为乡亲们销售干货被骗后,高海生宁愿自己承担一切责任,也不让乡亲们遭受损失。初办高质鞋服厂时,高海生让乡亲们做原始股东,使其实现小投入大回报。高质鞋服公司的高管们致富后,不忘帮助困难乡亲。高海生和叶大莲提议,成立了慈善基金会,帮助那些早期投身改革现在还未富裕起来的乡亲;叶茂盛则提议组建了职业技术学院,为乡亲们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以此回报乡亲和社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当然,《爱拼会赢》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有些情节给观众的感觉是风风火火有余,细腻刻画不足。有些镜头用当今街道房屋拍摄改革初期的戏,缺少应有的历史感。还有些场面除了片头片尾出现外,在剧中重复过多,难免让观众望而生厌。尽管有些瑕疵,但该剧仍然不失为一部讴歌改革、颂扬励志的好剧。
作者:贺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