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泓是长白山的女儿,是地道的长白山人。她是白山市人,生于白山长于白山,而白山市就在长白山的腹地之中。去过一次长白山,印象最深的是天池,犹如天眼,清澈澄明,今日读曹泓女士的散文集《不是远方》,在她文字的脉络里,我仿佛看到了她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那双眼睛,犹如长白山瀑布下的泉水一样清澈,纤尘不染。曹泓在文学的世界里热情洋溢,给生活提升了温度,也让阅读她作品的人在她构建的文学世界里获得了愉悦的温暖。
曹泓将自己的散文集取名为《不是远方》。不是远方才有诗,只要心中有海就足够。人到中年的曹泓女士并不认为自己是精致的,优雅的,脱俗的。相反,她在文字里记录书写的恰恰都是平淡的日子里单调庸常的生活,工作,做家务,看书,写字,侍候高堂白发,和友人煲电话粥,和世俗平凡女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所谓诗意也不在远方,不过在一亩三分田的书房里,在一篇一篇日积月累的爬格子里,在抽空阅读的空暇时间里而已。然而正是书香填补了平庸生活的不足,文学滋养了灵魂的干涸,灵气不因年龄增长而逐渐被磨平棱角,依然怀揣美好。她的人生状态保持得那么好,没有被市井烟火淹没陷入一地鸡毛,让我想起作家王小波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仅仅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用温暖的力量构建一个诗意世界贯穿始终,是曹泓散文的特点之一。曹泓的散文以情感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构建出一个有温度的世界。《悲喜交集》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可以说是一篇亲情散文,作者写她的姥爷,一个只剩下11天就凑足94岁的高龄老人,面对生死离别,病痛折磨,文字里并没有弥漫着悲凉,相反,作者写出浓浓的温暖的亲情包裹着这位去世的老人,他的离开在作者的文字笔下也没有多少悲凉。看淡生死表象的人,更能够放下痛苦,作者以一种超脱的心境细细追忆着姥爷的一生,在缅怀的同时也解脱了忧伤,彰显了作者理解生命的智慧。
力透纸背的情感掺杂着知性、理性、感性,是曹泓散文的特点之二。曹泓的散文给我的印象有烟火气,也有都市知识女性的知性,有哲学的理性,也有情感的感性。她写母亲,印象中有两篇,一篇《妈,您也是我的孩子》,讲述陪母亲看病,母亲像是她的孩子一样,老小老小,人到老了就像小孩一样需要子女的照顾;还有一篇《这秋天有点忙》写母亲在秋天里腌制咸菜,因为儿女喜欢吃咸菜,母亲就在一个秋天里都忙着腌制咸菜,并且乐此不疲。歌颂母爱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曹泓笔下的母亲是一个贤妻良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位勤劳善良、热爱生活、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的女性。曹泓在母亲的影响下喜欢上了这种热气腾腾的烟火生活,她在母亲的忙碌中体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葆有热忱的信心,所以她的文字很积极,乐观,阳光。
如果说我们在她笔尖流淌的亲情散文里看到的是她的感性,情感像浑江水一样奔腾不息,那么我们在她的《走进一间自己的房子里》看到的则是一个女性的知性优雅,从容淡泊,浑身散发出的人淡如菊的气场。情绪化是女性的特征之一,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女性作家只适合写感性的作品,其实这是文坛对女性作者的偏见之一。曹泓写的一些哲理性散文和议论文,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她在一些社会问题上提出的可建设性的意见,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她的思维敏捷,逻辑性很强。例如《网虫也是虫》和《优雅的生活离我有多远》《下午四点半的尘土扬尘及其他》等。
较强的文学感知力和生活观察力构建出一个多棱角的世界,是曹泓散文的特点之三。我始终认为一个作家具有写作潜力和素养的必备条件,除了阅读的广泛汲取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较强的文学感知力和生活观察力,能够从细微的事物中发现美,发现生活的真谛,感悟人生,提炼出诗意来。曹泓能够在灰色漫长的冬天里,从一朵路边细小的野花里发现春天的不经意到来。长白山的春天来得比南方要晚,这里是苦寒之地,一年有半年的时间都在冬天里,这是由地域气候特征决定的,因此生活在这里的曹泓想等到一个春天,远没有在南方那么容易。然而她这样的北方女子对春天的期待也是非常的执着而强烈的。在她的文章《窗外·春天》里,这样写道:“春天在窗外是缓缓地遥遥走来的,她不理会人们千呼万唤、盼春惜春的心情,或者是想理会的,但总似乎是被这样那样的事情耽搁了,姗姗来迟;又或者是人们盼春心切,便觉得春天来得格外慢,脚步格外迟缓”。
每一个作家的文学作品都与自己的精神故乡,出生地紧密相连。曹泓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她笔下的东北季节气候变化、饮食民俗文化、城市地理特征,都融会贯通在字里行间,引领读者们领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景致,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这一方水土孕育出的人们在文化历史、时间简史、人类成长史中所呈现出的细致入微的生命咏叹和命运脉络。
曹泓的散文文本总是弥漫着一种不疾不徐的优雅从容的语言节奏感,她的语言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但是有婉约的情调,有浪漫的韵致,有冷峻的气质,有洗净铅华阅尽千帆的从容贯穿始终。愿你春不寒,愿你梦能安,愿这本书带给每一个阅读过的人不曾放弃的热忱,更加热爱每一个明天。
作者:郭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