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犹如登顶黄山油然而生的远眺。青岚绵延,流云似歌,就好像敲响的布鲁克纳的钢琴,庄严、悠扬的声音里响彻着宽广的思绪。这是一部题名《银白黄山》的散文随笔文论集,作者是笔名“黄亦白”的王国银,团结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作者将遥望群峰的目光顺着时间脉络收拢到由文档、实物、人名、往事等勾勒出的“黄山之谜”。书分五章,以黄山摩崖石刻独特的意味,分别渲染着“无能名”“仙源路”“不可阶”“钓月台”“果然奇”等篇章。这部书集十数年深耕,精选54篇,258页里从容不迫地展现一段段往事之中、被记忆轻轻掩盖过的黄山。
这本书堪称一部条目检索版的“黄山史”。作者在黄山风景区工作二三十年,历任工会主席、委办主任等职位。因为对黄山的钟爱,作者将业余时间留给了阅读和思考,着力收集有关黄山的片纸、文牍,反复缀补,终于修成娓娓道来的故事和简论,让一篇又一篇的黄山人事传奇拭去浮尘。比如说,作者从一张刘伯承元帅游览黄山时多人的合影,细细梳理出每一个人来此的缘由,还原了他们之间的友情,厘清了黄山早期管理者的声名。
再比如,作者从文献里寻找“黄山建设委员会”线索,将其在南京、上海、黄山的活动轨迹细细打量,琢磨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将建设委员会管理机构和办公场地一一探析清楚,据实告诉我们南京是黄山建设的动议地,上海是管理机关和行政中枢的驻地,黄山是办事机构和管理执行的落实地。作者趁探亲机会,亲自去到文献里的上海鲁班路万宜坊87号,实地查看80余年前黄山建设委员会及其驻沪办事处旧址,探寻许世英和徐静仁两位领导者在此主持工作、为黄山现代建设和景区管理事物操劳的史迹。
再比如,作者从流传下来的不少艺术家的黄山题材作品入手,讲述何为艺术之山,何谓文化积淀。黄山卓绝天下的风光,造就的黄山画派名传艺坛。一座山诞生的一个画派,其根本要义在于时代转折之际,黄山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和艺术审美的解构。可以说,正因为黄山的块面有群峰错落、山势绵延,细节有怪石嶙峋、奇松傲骨,为艺术创作找回信心和方向,再现山水和人生的对话和回应。
从南北朝时期黄山初设修行庵堂,到唐代开元盛世歙州刺史接续建筑场馆,一大批岁月深处的故事传颂了黄山在历史中的传奇。在数不尽的文献和实景之中,黄山的岩洞有何深藏的秘密?鼎盛一时的云舫为何在短时间内会烟消云散?狮子林拆拆建建又如何在北海福地焕然新生?迎客松在百年时间里怎样引领起黄山的形象?读《银白黄山》,这些问题都可找到解答。要我说读这本书,不仅开卷有益,更能体现作者的良苦用心。
黄山是一部读不完的巨著。黄山是一幅画不尽的长卷。作为一位老黄山人,作者建议《不妨建立“黄山学”》,倡议《打造一个黄山毛峰发源地如何》,在实景、实物的基础上,奋力拓展黄山文化的外沿。五千年黄山演义的故事,轩辕黄帝得道成仙,东汉陈业太守怡然闲居,李太白作诗留吟,吴龙翰夜宿莲花峰,石涛念念有词“黄山是我师”,刘海粟牵挂不已与孔雀松对话……凡此总总,假如山林有知,这该是多么动情的对答?《银白黄山》所怀抱着的一颗无限热爱和赤诚的心,以舒缓却有力的节奏,如云涛汹涌、奔腾在群峦之巅,将风景揽胜处一一凸显,使读者心领神会时得到“无能名”的喜悦和满足。所谓书在寻找读者,换一个角度说,读者寻找到《银白黄山》,两相遇见,黄山文化薪脉相传才有美好的企盼。
作者: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