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外溯旅》是一部在中华历史脉络的宏大背景下,系统深入地挖掘提炼吉林地域历史文化,突显地方特色与风采的图书。这既是一部普及性地方历史文化读本,又是一部凝聚着深入思考的专业性研究力作。定名为《边外溯旅》,自有其历史文化维度的考量。东北地域文化中的“边外”是指清初所筑柳条边以北、以东地区,后发展成为那个时代东北的代名词。“溯旅”就是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和追溯一个区域历史时空下的前世和今生,探究这个地方历史的发展脉络与文化发展历程。
该书共30篇随笔,对28个自然地标文化进行阐述,从一座山——长白山说起,从一条大江——松花江展开,最后到一个大湖——查干湖结束。三者恰恰是吉林省文化版图上的三大代表性地标,就如作者所言,“相对来讲,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是山林文化区域,以长白山为文化地标;中部松辽平原,是农耕文化区域,以松花江为文化地标;西部八百里瀚海,是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区域,以查干湖为地标”。
我们常说“开卷有益”,这本书的“有益”之处在于一本书在手,你可以获得吉林境内多地相对完整、系统、翔实、准确的历史资料。以往我们查寻吉林某一地域的历史资料,除了在相关专业的图书中费时费力地查寻取舍判断不说,还经常存在碎片化、史实陈述不清、观点不明,甚至遇到以讹传讹的现象,给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小的障碍。该书作者李剑尧在相关专业领域工作多年,平时“一点一点地搜寻,一段一段地连缀,一事一事地考证”,“钩沉索引时光湮没的往昔,核实纠正史志记载的偏差”。书中不但将吉林省境内重要自然地标的历史沿革、历史脉络,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等说得很清楚,同时还将相关地名的由来、历史演变等讲得很明白,并大胆地对部分史志记载中的偏差进行勘误,也对一些有争论的历史事件、一些不确定或有分歧的观点,结合新的考古成果或新的史料进行论证,得出明确的相对合理的肯定性结论。这在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中,既是基础性的,也是有创新性和推动性的。这本书,对区域历史文化的挖掘既有横向的广度,又有纵向的深度;有不为人知的新史料、新观点,又有对以往记载偏差进行勘误的真知灼见,大大增加了它的可读性和耐读性。
平时我们读到的地方史料或文献多来源于正史,正统严肃,在表述方式上相对齐整庄重。也有一些史料汇编类的资料,将前代的史料堆积起来,给人以干涩枯燥和碎片化的感觉。加之原文多为文言文,让一般的读者理解起来颇费周折。在中华文化中,历来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如《史记》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今一些既有很好史学修养又有很好文学修养的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通过文化随笔的方式去书写和传播历史,既有准确清晰的历史脉络,又用如小河流水般涓涓流淌的文学语言去描述和表达,将史学的庄重性与文学的轻松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一般读者在美的、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一种很好的历史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表现形式。《边外溯旅》便属此类。将一省多地纵贯千年浩瀚繁杂的地方历史与文化,用或流畅细腻、温婉动情或大气磅礴、跌宕起伏的文学语言表达出来,于灵动中见庄重,于庄重中见才情,不但自成一体,而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近代东北的历史,就是一部屈辱的近代史,也是一部民族奋争史和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史。清末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列强的欺压,丧权辱国的事件一再发生。“大厦将倾之际幸好有匡扶社稷的仁人志士,积贫积弱之时幸好有敢以热血荐轩辕的英雄豪杰,所以民族脊背上那一度难以安放下的尊严与正义,终于还是安放下来了。”书中详细记录了吴大澂等寸土必争,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利益、忠国靖边、收复失地的爱国壮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拳拳的家国情怀和赤诚的爱国之情。
此书带领大家开启了探寻吉林地方历史文化之旅,我们因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认识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自己的家园。
作者: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