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过去了,我深切体会到“读书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人活在世界上,必须有所寄托。有的人广交好友,有的人寄情山水,有的人放浪洒脱。虽然爱好不同,但如果能在俗世中找到自己钟爱之事,让心灵获得慰藉,就很满足了。读书之于我,正是这样的一件事吧。
还记得2013年秋天,我背上行囊从十万大山出发,坐大巴到玉林站,然后乘坐绿皮火车晃晃荡荡走了28个小时才到上海南站。从上海南站出来,再转两趟地铁和一趟公交,终于到了远在市郊、位于东海之滨的学校。学校面向舟山大海,环境优美,是个静心读书的好地方。那一年,我刚满18岁,意气风发,从小农村来到大城市,如见宇宙之大,更觉自身渺小。
求学的过程是辛苦的。还记得大三时,为了提高英语水平,那半年,我每天一大早就去图书馆背单词、记语法、练口语,记了满满几本笔记,翻烂了数本单词书。拿到英语六级证书的那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只有努力过,才懂得什么叫‘热泪盈眶’。”后来,当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在报纸上发表时,当自己领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我又复习了很多次“热泪盈眶”这个词语。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手机看微信公众号短文、刷小视频,再也看不下万字长文,读不完鸿篇巨著,觉得读书很苦、很枯燥。我却认为,读书是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窗户,是我们迈开脚步走向光明的路。
有初中还没毕业的同乡,年纪轻轻就到广东的工厂打工,成为生产流水线的一名普通工人。后来又辗转几年,多地奔波。有一年过年回家,和同学聚会时见过一面,岁月过早地在他的脸上刻下痕迹。他得知我是学工程的,这个专业很多学生去工地工作后说:“读书没有什么用,不如早早出来工作,你看我们初中时那个谁谁,毕业出来就在广东打工,现在不也是在深圳买了一套房。”
我淡笑而过,多读的这几年书,大概是为了明白,没有必要做这样的争辩。读书的力量,如大水冲刷河道,带走障碍,使阅读者更明辨是非,收获自由。求学时,我喜欢泡在图书馆看小说、诗集、文学评论,遨游在刀光剑影、义气深情的世界里,沉浸在美丽的诗篇中,满眼都是纯粹的世界、纯真的美,忘乎所以。在这种情境下,我乐于暂时忘却尘世俗扰,陶醉于诗情画意中。在书中沉醉深思间,更懂得深刻的沉默。这个年纪曾经有过的困惑,总会在阅读和岁月的洗礼下获得与自我和解并握手言和的平静。
《平凡的世界》几十年来魅力不减,是因为书中主人公面临的生存困境,至今仍然摆在许多人面前。书中,双水村的老少爷们被无情地摁倒在干旱贫瘠的黄土地中。现实中,我们就如书中人,沉浮在时代中,默默地吞下生活的苦。书中,孙少平的读书生涯是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始的。当时,他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垛里,沉醉于书中的生活,忘记了干活、吃饭,听不见家人的呼唤。正是这本书,让他意识到,除了这个群山包围的小村庄,外面还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读书让他的灵魂得到洗礼和升华,改变了他原来狭隘的世界观,气质有了提升,变得自信大方,虽处于困境却也获得了心灵的慰藉,不致被艰辛的劳动压得麻木,精神持续得到升华。
于是,在凤凰往事里,在寻觅中华的旅途中,在平凡的世界里,我终于找到了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我们读了这么多书,大部分读过以后就忘记了,得到的是什么?又留下了什么?其实,我们读过的书都没有忘,在书中与古之圣人今之贤人围炉饮酒、畅叙心怀,在唐诗宋词里记住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鲁迅的文章里记住了中国人应有的风骨,在书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仰观日月星辰,俯赏山河大地,吟颂人情风物,通览古迹名胜,品味神州传说。
读研以后读的专业书越多,读自己爱看的书越少,越觉得知识匮乏。有一段时间压力很大,总是失眠,于是起床穿好鞋,披一件大衣,打开台灯,翻开桌面上最近在读的书。直至困意来袭,关台灯时,抬眼望见窗外明月高悬,此情此景此心,甚是契合那句“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偶尔读至沉酣时,物我两忘,直到晨光亮时,仍坐于窗前,不觉已通宵。世上幸福千万种,各不雷同,这大概就是陶渊明心里“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诗意世界。
我深刻明白,正是因为读书,自己才能走出十万大山,从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有志青年;正是因为读书,自己才能有是非之观、明利义之辨、知善恶之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正是因为读书,自己才能学会用文字表达所思所想所悟,学会感受文字之美和生活之美。
“你读多少的书行多远的路,交什么样的朋友选择何种生活方式决定你能感知或为自己营造的意境。做有审美意义的事,是一个人就能解决,也最靠得住的浪漫。”这也是对王尔德那句“爱自己,是终身浪漫开始”的解释。
多读有益书,要做有用人。
作者:赵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