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长期从事三农新闻工作,在旧书市场淘书时,我对三农类书刊也会多加留意。近日,在合肥一家旧书店,意外遇到一本1934年出版的《中国农村》创刊号,品相不错,店主要价合理,毫不犹豫就买下了。
这本创刊号为32开本,共有134页。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上端居中的“中国农村”刊名,由蔡元培先生题写。刊名下面为红色的“创刊号”三个字和出版日期“(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十日”。占了整个封面约一半篇幅的是,依序排列的文章“要目”,叠印着红色的“十月号”三个美术字,让整个封面严肃中不乏活泼。最下端一行字,标明该刊由“上海黎明书局发行”。
《中国农村》是由当时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出版的专门研究农村问题的综合性刊物。该刊创刊之时,正值中国遭受内忧外患之际。西方列强凭借军事与经济的双重“打压”,使中国一步步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将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推进水深火热之中。
创刊号的“发刊词”中阐明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性质和《中国农村》的办刊宗旨:“本会为谋民族独立、全世界和平,而从事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根据我们的目标来研究农村经济,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彻底地明了农村生产关系和这些生产关系在殖民地化过程中的种种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要找寻那些压迫中国农民的主要因子。这些压迫中国农民的主要因子一经铲除,非但农民可以活命,我们的民族也便有翻身独立的一日。同时,中国民族的独立,间接地可以促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消灭,完成全世界的和平和全人类的自由。”字里行间洋溢着进步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刊号设有专论、农村调查、农村通讯、读者问答、书报述评等栏目,其中“专论”主要刊登与中国农村经济有关的论文,还有对世界农业农村问题的观察文章,侧重理论探讨;“农村调查”主要发表农村情况的调查报告,侧重农村实况介绍;“农村通讯”则报道各地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情况,通过通讯联系,指导并团结农村青年读者;“读者问答”主要解答一些微观的具体的农村经济问题;“书报述评”主要刊登有关中国农村经济及一般经济书报的介绍和评论。
创刊号还附有《投稿简例》,对稿件内容、字数、格式等作出要求,并确定了稿酬标准:“本刊各栏文字一经发表,除‘读者问答’外,均奉薄酬,每千字二至三元。”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介绍,1934年上海大米价格为9.01元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60斤),猪肉价格为0.28元一斤。从当时的物价水平看,“每千字二至三元”应该是不低的。
除了稿酬支出,办刊还有编辑等人员工资、印刷与发行方面的支出。刊登广告就成了刊物的收入来源之一。《中国农村》创刊号的封二、封三、封底及四页内页,就刊登了茶叶、牛奶等农副产品、农村金融机构、文学与经济出版物的广告。
值得一提的是,其封底所刊“上海汪裕泰茶庄”的祁门红茶广告,图文并茂,设计颇具匠心。从中不难看出,安徽的祁门红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所具有的影响力。汪裕泰茶庄经营者被誉为上海“茶叶大王”,创办于清代咸丰元年(1851)。1915年,汪裕泰茶庄红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被评为金奖;1926年,汪裕泰茶庄选送的“金山时雨”绿茶,又在美国费城世博会上获得甲等大奖。1951年,公私合营后的汪裕泰茶庄划入上海农产品采购供应公司,至此“汪裕泰”品牌被尘封多年。近年,上海有关企业已开启老字号“汪裕泰”的品牌复兴之旅。
阅罢创刊号,自然就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该研究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国经济研究团体。从1934年获准成立到1951年自动解散,农研会前后延续达十八年之久,鼎盛时期有会员1000余人,在全国开展农村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调研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并因办有《中国农村》杂志而被称为“中国农村派”。
查阅资料发现,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办人陈翰笙是江苏无锡人,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先后获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当时他才27岁,是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任教期间,经李大钊介绍参加革命。1929年春,陈翰笙受蔡元培之邀在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带领一批进步青年从事农村调查。不久,他受国民党顽固派的排挤,退出该研究院。
1933年12月,陈翰笙以社会科学研究所进步青年为骨干,加上各地参加过农村调查的调查员,并吸收社会知名人士,组织成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8月,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在上海举行扩大会议,选举陈翰笙为理事长,钱俊瑞、王寅生、孙晓村、薛暮桥等人为理事。接着创办《中国农村》月刊,薛暮桥主持杂志编辑和研究会日常工作。
《中国农村》主要刊载农村经济与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成果。第一至三卷为月刊,先后由上海黎明书局与上海新知书店发行。1937年因抗战爆发,第三卷只出版八期即停刊。第四卷复刊后,改称“中国农村战时特刊”(半月刊),先后移至南昌、武汉和长沙出版。自第五卷起,移至桂林出版,第六卷起恢复为月刊。1943年6月遭到国民党政府禁止而终刊,最后一期为1943年5月发行的第8卷第11期。《中国农村》前后历时九年,共出版八卷近百期。
在我国发展史上,农业和农村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农村》杂志在探索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战斗性,是研究民国时期我国农村状况和农村政策的重要资料。
作者: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