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有了46亿年的历史。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呈螺旋式发展的渐进过程。在这场认知革命中,地球始终以两种形象矗立于公众面前,一是以其固有容貌形成的自然地球形象;二是人类用文字描述、图像绘制、科学归纳、数据统计出来的人文地球形象。《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穿越三千年人文地球历史,为我们揭示出人与地球之间的紧密关系。
要认识人文地球,首先离不开对自然地球的深入了解。自然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从内部构造而言,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从地表面积来看,海洋面积占70.8%,陆地面积仅为29.2%。别看地球辽阔无垠,可它在浩瀚的太阳系里,却不过是广袤空间中的一个微小的点,由此可见宇宙的浩大与壮阔。至于人文地球,容貌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一样,即便是同一历史时期,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当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自三百万年前人类产生以来,人们就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探索着外部世界的奥妙,其中就包括对地球的持续关注。大约一万年前,农耕活动开始了,人类对环境的观察逐步深入。大约五千年前,随着文字的产生,人们对地球的观察和审视,已经能够通过文字得以留存下来。大约三千年前,人们对地球的认识逐渐进入到理性发展阶段。彼时,古今中外的天文学家们,在观测地球的过程中,由于视角不同,所建立的知识体系也有差异,加之观测者对自然地球的理解迥然各异,这就造成了人文地球丰富多彩的样貌,并因此形成了一系列假说,产生了多种有关人文地球的理论、定律甚至模型。虽然人文地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象,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类对自然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新的假说不断否定旧的假说,新的理念逐渐取代旧的理念,最终导致人文地球的形象,已经日益接近自然地球的真实样貌。
千百年来,人类在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关于地球的知识体系,从中国的春秋战国和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目前的全球化时代。这种知识体系共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始于古希腊罗马和春秋战国时期,止于16至17世纪的科学革命。这一时期,人们不是为了研究地球而去掌握相应的地球知识,只是出于哲学上的考量、数学上的需要、军事意义上的远征,以及为黄金贸易导航、为批判宗教理论寻找证据、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等方面的原因,才被动式地去了解地球,这在无意中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第二个时期,主要集中在18至19世纪,人类对地球的研究,由之前的被动变为了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地球的学科划分也越来越精细和专业,相应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及手段,亦越来越科学完备。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发变得理性。第三个时期,是20至21世纪初期,随着科技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及地球理论的日益成熟,加之观测手段的持续进步,人类对自然地球的认识、特别是对人文地球的认识,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备的知识体系。
作为一本详讲人文地球知识的科普读物,作者在带领公众回眸地球前世今生的同时,亦在每一个重要的知识节点,都以小结的方式,归纳出书中的生成要义。这有利于读者对人文地球各个时段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便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人文地球的全貌。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强广大读者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对人文地球的全方位认知水平,作者还特意在每一个分节处,单列出“延伸阅读建议”,并为普通读者开列出一些有关地球知识方面的科普书籍,以补强他们对人文地球的全新认识。对于一些有一定基础,或从事地球研究方面的学者、专家,作者则推荐了一些与本书相关的学术型著作,意在抛砖引玉,推动人文地球的研究向着更高、更广的方向迈进,揭秘出这颗星球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奥义,以引导人们守护好这片美丽的“家园”,实现人与地球的和谐共生。
世上只有一个地球。《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讲述了地球的昨天、今天,虽然围绕着这颗蔚蓝色的星球,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需要去破晓,但本书无疑拓展了公众的思维空间,地球的明天会是怎样的一番风景,令人期待。
作者: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