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雨,桂花风,四时佳兴,一岁筵席。当代老老少少的中国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承继着上古时期的食礼传统。这可能吗?读一读王仁湘先生的《饮食与中国文化》就知道,事实就是如此。
古代《礼记》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意思是,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饮食活动中的食礼,就是饮食规范。
唐代崔融的《为韦将军请上礼食表》中说,“饮食之礼,圣贤所贵,以奉君人,以亲宗族”。这道出了文明时代食礼的根蒂。历朝历代的人们都延续对《礼记》等古籍强调的礼乐的尊重(虽然礼乐本身有所调整),而这必然是以食礼为基础。
考古学者、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王仁湘在其所著的《饮食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根据文献记载,在我国古代,最迟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相关的食礼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改善。
食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宴饮礼仪。今天的人们请客上桌吃饭,仍然如古代,以上座为上,以左为尊,分别列出了首席、次座、陪座。客人坐定后,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主人导引客人到客厅小坐,上茶,再到辞别。这些礼仪相当意义上延续到了现代,还加入了斟酒在客人的右侧,先主宾,再主人;先女宾,再男宾;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饮食与中国文化》中引用了历代古籍对于宴饮之礼的介绍。
宴饮之礼还包括菜肴酒食的布置。因为按照中国古礼,一定要注意食物摆放的方向,有时不能颠倒左右,同时也是为了取食方便。《礼记》还规定了食器饮器,仆从端菜的方式,重点菜肴的位置等礼仪的记载。
待客宴饮,当客人是长者时,主人或其他客人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而尽,少者不得先干。《饮食与中国文化》中说,古时如果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要先吃几口饭,这叫做“尝饭”,但又不能自己先吃饱完事,还要快些下咽,随时准备回复尊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其实,《饮食与中国文化》最初出版于1994年,之后多次再版、加印,广受读者欢迎,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次彩印推出。全书基于书作者长期坚实的考古与文献研究,从中国远古时期的古人形成火食方式,说到五味调和、岁时饮馔,再言及古代庖人(厨师)等从事厨房工作的工种分工,以至茶道、酒道、食疗、进食方式、食礼、饮食观等方面。这本书的内容翔实,叙述通畅,揭示出中国人的饮食在相当程度上全方位延续了古代传统。
试举一例,在今天,一些潮流达人倡导素食。其实,中国古代就有素食之风。一些人除爱吃素食外,还不进食酒肉,不进食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香辛料。素食之风在唐代已颇为盛行。《饮食与中国文化》中引用谈到了唐朝的崔安潜发明的素菜荤做的方法。唐代颜师古更是对素食进行了准确定义。到了宋代,城市里也有专门的素食餐馆;至于明清两代,素食发展为共同素食、民间素食等三个支系。
作者: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