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篇小说可以有N种不同的方式与角度。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关注点不同,领悟力不同,每一种解读都是建立在读者自身的知识经验与思考能力之上的个性化行为。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吻》里主要写了一个叫里亚博维奇的上尉。他在去露营地的途中,受邀到冯·拉别克将军家做客时,无意中闯进了一个漆黑的房间,被一个素未谋面的姑娘当做自己的情人错吻的故事。作家紧紧抓住了里亚博维奇对这一“秘密”在内心引起的千般波澜变化,进行了精细入微的刻画。作家的描摹之功令里亚博维奇这个自卑的青年军官形象成为不可复制的人物典型。
里亚博维奇上尉是一个戴眼镜的军官,身材矮小,背有点伛偻,生着猫样的络腮胡子。他腼腆、谦卑、不善于交际。小说中对他的自卑心理与行为描写十分到位。例如:“起初他走进饭厅以及后来坐下喝茶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张脸或一个东西上……他一心想把脑袋藏起来……”
读完这一段,发自内心地慨叹作家对人物的心理把握有多入骨,描摹有多到位。就连他自己也在心里给自己定位成一个“貌不惊人”的人。他将自己的丑陋形象压低到尘埃里,仿佛他是一个行走在巨人当中的侏儒。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仿佛是命运的有意捉弄,让这个从未经历过恋爱的自卑青年,无意间遭遇了一场错吻。就是这一场错吻,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内,这个男人一改以往无聊的军旅生活,让自己彻彻底底地沦陷于一场意念之中的风花雪月里。他在自己的大脑中不停地拼凑着想象之中吻他的女人的样貌——“淡紫色小姐的肩膀和胳膊,再配上金发女郎的两鬓和另一位姑娘的眼睛……”一个痴字,足以概括经历这场小风波之后男主的精神状态。他的整个世界因此而明亮起来,心情也瞬间变好起来。他甚至时刻幻想着某一天那个女郎真的与他成了一对甜蜜的恋人。
作家对男主的内心变化描摹得一层更比一层细腻。由被错吻,到痴迷状态的想入非非,再到幻想的一点点破灭,其间他的边幻想、边思索感悟;边迷离、边清醒反观的反反复复的自我重新认知,终于让这个自卑的青年军官意识到:他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他也会像其他军官一样有自己的妻子和家庭,也一样会被爱被思念。这让他高兴起来,仿佛他内心的自卑与胆怯因此而被磨灭了很大一部分,这让他变得更加理智坚定起来。
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了。当他从露营地返回,再次路过那个留下他无限幻梦的小村庄时,他恨不能立刻让故事重新上演,再次体味那场心荡神迷……然而,他却巧妙地错过了将军的邀请。他的内心终于由扑朔迷离的希望变成了最后的冷静失望,他终于意识到他这辈子都不会见到那个姑娘……
就是这一场错吻,令这个自卑青年经历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情感浩劫。作家在结尾处笔锋一转,使这个不善交际、自卑腼腆的青年军官终于获得了内心的成长。我们说,一个人生命里的任何一种经历,最终都会成为他内心成长的源泉。尽管这份错爱在男主的生命里,如同一簇微弱的火花般瞬间便熄灭了,但早晚有一天,他的爱情之火必将灼灼地燃起。
纵观主人公里亚博维奇在整个事件中的内心变化与精神成长,我们还是会发现作家有意淡化了的主题——战争与离别。战争,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一个身处战争蹂躏之中的青年,他的情感与个性势必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压制。无聊的征战生涯之中,能让他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绝不仅仅只是战争的胜利,更有一种叫做爱的情感在做着强大的心理支撑。一切力量均源于爱。不论是亲人之爱,友情之爱,亦或情人之爱。身陷战争之中的他们多么渴望和平,多么向往和家人团聚,多么期盼自己能够遇到一份完美的爱情,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过上平常人的生活!
作者:张敏慧